“京铁工匠”杨献章。 张慧保 摄
“我们一丝不苟、精检细修,对疑难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确保设备安全稳定和正常运行。”今年57岁的杨献章是石家庄车辆段石家庄动态设备检测维修车间电脱班组工长,在铁路一线工作已经有30多年了。
勤学练就一身硬功夫
1987年参加铁路列检工作,1990年负责铁路线路两旁监控、监测车辆运行的设备维修。面对“杂乱无章”电气线路,杨献章没有退缩,一有时间就拿出《电路基知识》、电路图等慢慢“啃”,有时一看就是几小时。
遇到问题时,杨献章总是追着老师傅问个不停。老工长岳文田被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打动,专门给他开起了“小灶”,给了他一些图纸。多次配合老师傅排除故障,一来二去,师傅的“绝活儿”一个个被杨献章学了回来。只要车间、段上有技术比武,他准是第一名。“听音辨故”、“蒙眼换件”等“独一手儿”更是让年轻的杨献章“名声大振”。
总结得出一套好方法
杨献章不但专注于钻研技术,还善于提炼和总结。“质量第一、安全永恒。”翻开杨献章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30年来,他坚持把每次处置故障的原因、表象、检修方法、心得感悟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如今,已记录了500余条。
每天下班回家,杨献章头一闷就头钻进书屋,将当日记录的故障处理过程进行总结。画出电路图、原理图,写出改进方法。为了不影响家人,他干脆独自住在书房和妻子闹起了“分居”,还在门口贴上“杨献章工作室”。
只要同一类别故障以前有“案底”,杨献章闭着眼睛也能把图画出来。他将自己提炼和总结的经验进行了专门整理,汇编出《常见故障整理汇编》,成为大家随身携带的参考范本。
创新攻克多个新难关
“咱每天的工作面对的都是线路、数字、代码,绝对不能用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词,一定要精准。”1999年,杨献章当上了工长,在班组会上,他常这样说。
2010年,班组管内电动脱轨器控制中心故障率极高,对现场作业职工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通过观察研究,杨献章提议对控制中心电路进行改造升级,每段减少1个控制灯,20根无用线路,进而减少5-6个模块,并在控制中心增加两路防雷击装置,使得线路更加精准简洁。通过改造,基本解决了电动脱轨器控制中心故障率偏高问题,年可节省资金近万元。
油水分离器是列检现场微控列车试验器风管路里主要的组成部件,其主要功能是用来过滤风管路中的杂质,过滤出来的各种杂质均收集到滤杯中。为确保油水分离器功能状态良好,需要每月巡检,统一对油水分离器滤杯进行更换清洗。杨献章和他的工作小组利用超声波清洗技术和已有设备材料,研制油水分离器滤杯清洗试验台,克服配件损坏、清洗效率低、等待时间长、重复次数多等诸多弊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万余元。
“一个小小的铁路一线班组,能连续十年获得国优,创造了质量管理的奇迹。”2015年,该段以杨献章名字命名“杨献章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最大限度发挥“小、时、活、新”的创造力,不断攻关。杨献章先后主导完成了《转辙机电路技术革新》《改进微控列车试验器从站控制柜风管路》《电控列车试验机控制箱技术革新》等十余项创新成果。
热心带出一个好班组
“型号一样,可以替代使用处置问题……”“这个做成动图,职工看起来比较直观……”“这个故障原因还没说全”采访间隙,杨献章不断接到班组职工的“业务咨询”电话、微信,因为热心,班组职工都乐意向他请教。
身为班组长,杨献章的“诀窍”是“1234”,即坚持一个理念(班组和谐如一家,安全质量人人抓)、二个目标(设备质量可靠度、检修零缺陷)、三项管理(制度、文化和现场)提升,注重四个提升(素质、技能和工具方法应用)。
他说:“车间把电脱班组交给咱管理,管不好,对不起车间,也对不起班组的兄弟们”。
杨献章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在自己尽心工作的同时,一心想着带好徒弟,带好班组。他有问必答,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在他的带领下,车间涌现出了电脑“专家”田玉华、课件“高手”丁宁、技术“能手”张建立、故障“行家”杨建文等等,在这个平均年龄近50岁的17人班组里,“特长生”就有近10人。
水滴虽小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杨献章和工友们日复一日在生产一线诠释着“匠人”精神,让普通平凡的岗位迸发出绚烂的火花。谈到未来,他说,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必须持续学习,坚持创新。
2018年,杨献章被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授予“京铁工匠”荣誉称号。面对成绩,他不骄不躁,依然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