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走进“大国工匠”的石油人——记西部钻探井下工具工谭文波

2018-08-15 15:36:49 作者: 来源: 环球网
分享:

  对我来说钱很重要,但它无法代替我对工作的追求!——谭文波

  谭文波,这位荣获“全国五一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称号的西部钻探一线员工,成为中国石油人走进央视“大国工匠”的第一人。

  谭文波1992年从四川石油管理局东观技校测试专业毕业,毅然服从组织分配,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头戴铝盔在茫茫戈壁立井架,一干就是25年。他立足岗位,自掏腰包收集车床、铣床上报废的工件,攻克难题,发明创造。他创立了“谭文波工作室”,以“引领、聚力、攻关、创新”为理念,积极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近三年来,带领队友们先后完成技术论文24篇,开展小改小革3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4项,被同事们称为石油一线“土专家”。

  夜以继日奋战

  实现封堵作业新突破

  “喜欢动手捣鼓,是我从小就有的兴趣爱好。”参加工作以来,谭文波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从小改小革入手,与队友们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动手设计、加工了一系列试油现场实用的工具、工件、元器配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过去,驱动坐封工具主要以火药燃烧产生高压气体,来完成封堵作业。”西部钻探工会副主席常永铎是位老石油,他说,由于火药属于危险品管理,审批手续繁琐,且由于火工品的感度、敏度,会影响施工质量。

  2013年3月,为了彻底摆脱传统火药作为动力源的坐封方式,谭文波曾连续十几个工作日坚守在生产一线。

  3月19日清晨,当人们刚刚从睡梦中清醒时,顶驱队的厂房依然灯火通明。

  厂房中央,谭文波围着水泥地上横卧的2米多长井下工具上下忙碌,测量着每一处参数。

  最终,调试电机,紧固工具,链接打压泵,第七次打压坐封。随着逐级打压,压力表盘数值达到指定负荷时,电机工作正常,工具运转正常,坐封成功!

  为提高工具现场应用的成功率,谭文波白天带领团队征战各个作业区,夜里又带着发现的问题改进工具。在他的带动下,2014年顶驱队在完成217井次的电缆桥塞施工中,成功率达到100%,实现了新工具应用的又一个突破。并在实用新型创新发明领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新型电动桥塞工具”刚刚研发成功,就有几家企业找到谭文波,希望购买新工具的专利,甚至有的公司直接开出年薪200万,提出“你孩子将来出国留学的钱我们包了。”

  “对我来说钱很重要,但它无法代替我对工作的追求!”当时,谭文波家里值钱的家当就是一个柜式空调和1994年结婚时购置的一台电视机。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仰:是企业成就了我的现在,我是一名技术工人,我能为企业创造的最大价值就是把手头的活做细、做精、做好。

  “忠孝”难两全

  攻坚克难停不得

  2015年7月,对于谭文波来说,终生难忘:井下作业工技能大赛在紧张地进行着;新型桥塞工具改进实验进入关键阶段;儿子高考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但接下来的突发情况让谭文波刻骨铭心。

  深夜一个电话,将他本就不能平复的心情瞬间打入谷底,电话那头,传来了母亲因癌症晚期住院的消息。谭文波知道,母亲的生命在以小时计算。

  次日,请好假,交代好工作,谭文波立即赶回重庆。病床前,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他陷入沉思:自己除了工作,还干啥了?深深的愧疚,除了泪流满面,谭文波不知道还能表达什么……

  谭文波心里非常清楚,新型坐封工具改进进入最关键阶段,任何时间都耽误不起呀。

  一头是工作,一头是母亲。阵痛沉思后,谭文波带着忏悔的心做了一个足以让普通人后悔一生的决定:和医生商量,通过特效药物微创介入控制病情,延长母亲的时间,撑到他完成工作再次归来。得到医生同意后,他含着泪毅然踏上了返回工作岗位的征程。

  时间、生命诚可贵,攻坚克难停不得!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谭文波下了飞机,就同队友们冒着炎炎夏日,赶赴一线,完成了打捞及钻铣桥塞作业。

  每次工作成功之时,谭文波总是默默无语,悄悄走到无人的戈壁,双膝跪向东南方向,向着母亲深深地忏悔,祈求上天原谅这个“不孝之子”!原来,在他为项目实验忙碌的这段日子里,母亲已经悄然离世……

  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谭文波并没有被击垮,这个四川铁汉子依然早出晚归,忙碌在自己热爱的各个作业现场。

  2015年对谭文波来说,是多事之年,同时也是收获之年:新型电动桥塞工具成功通过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自主创新产品鉴定;自主创新研发的《电动投灰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多级液压桥塞坐封装置》《电动液压桥塞坐封装置》《回油复位单向阀装置》等4项成果获发明专利。

  小发明大环保

  “小诸葛”勇闯科研路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油田作业中环境保护工作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常规的油井抽汲求产施工中,会出现因防喷盒密闭不严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不让油污落地?谭文波用自己的"小发明"给出了答案。

  2017年3月的一天,谭文波在完成日常施工任务之余又围绕着“抽汲防喷盒”的加工改造日夜忙碌,这已经是他为新项目开发连续作战的第三天。他先后尝试四种“新型防喷盒”的改造方案,但都均被自己一一否定。

  改造进程受阻,神经高度紧绷的谭文波告诫自己:“不能急,要保持头脑清醒,重新整理思路,一定有一种方案可行”。

  凌晨1时,创业基地顶驱队内夜深人静,谭文波在厂房外大口大口地抽着闷烟。他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防喷盒与抽汲绳完全动态密封”的问题。突然,灵光一闪,一个新想法从他脑子里蹦了出来--既然要密封,现在围堵不行,疏浚可否?

  说干就干,他打开厂房灯、启动电焊机按照新思路对工具开始连夜加工。终于,经过反复多次试压和动态模拟试验,看到所有参数符合要求后,他按捺着喜悦长舒了一口气,心里却还在担心现场试验的真正考验。

  次日,谭文波带着他的“新型抽汲防喷盒”亮相百34井,进行首次现场试验。

  随着抽子的快速上提,紧盯着防喷盒的谭文波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方罐罐口出油了!”试油队员工大声报告着。谭文波看着自己制作出的新型防喷盒矗立在数米高的防喷管上静若处子,整个抽汲过程安全环保,无油滴落地。

  终于,他紧缩多日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会心地笑了。至此,一项从研发到应用仅用不到10天的革新发明工具诞生了。

  同在现场观察新型防喷盒应用实际效果的公司副经理肖辉,一把握住谭文波的手激动地说:“太棒了,真是好样的!感谢你,这个小发明可为咱们试油抽汲工艺解决了环保大问题呀!”

  2017年5月,新型抽汲防喷盒在原防喷盒的基础再次改进,丝毫不增加原防喷盒尺寸,结构紧凑,现场使用操作简单、环保使用效果很好,深受施工作业队的欢迎。

  “我们是中国石油从事钻探工程技术服务的专业化公司,起源于1939年成立的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成长于钻探行业的专业化重组,具有铁人基因、石油精神。多年来,我们始终不忘找油找气的初心,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以‘立足西部、面向中亚,建设市场竞争力强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为目标,强化企业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西部钻探总经理、党委书记张宝增说,“谭文波是石油行业的宝贵财富。我们正是拥有像谭文波一样众多优秀员工组成的铁人队伍,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地区比较优势逐渐凸显,为中国石油西部各油田和中亚地区油气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工匠,石油人,谭文波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