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匠作·利器 弘扬工匠精神

2018-08-15 15:40:44 作者: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

  悬挂在莞城文化周末剧场里的千角灯。

  过去,东莞传统习俗“送中秋”用竹编灯笼,为无数的长辈送去爱意与温暖。

  莞草织品曾为出口大宗,其中莞席最为著名。

  中华自古重匠作,匠人在史册中占有重要地位。匠作繁荣,于是丝绸通西域,瓷器下南洋。

  匠作繁荣背后,是匠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让我们跟随匠人的脚步,走进匠作的世界,在回忆与怀旧的同时,去体会那传承千年的匠作精神。

  千角灯

  千角灯集书画、刻纸、刺绣等工艺于一体。

  而千角灯的扎作全凭口传身授,无图纸无样本留传。2004年,莞城组织多方对千角灯工艺进行抢救,最终原莞城工艺厂师傅张金培和尹全及其家人完成了千角灯的制作。其后,千角灯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及“中华第一灯”美誉,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作为唯一传承人的张树祺始终不忘父亲张金培的遗愿,并开班授徒为传承千角灯制作技艺而不断努力。

  竹编灯笼

  东莞有“外婆送中秋”习俗,即中秋节前,母亲带上月饼、柚子等物为女儿一家送祝福。其中,寓意前途光明的灯笼是赠予外孙的必备礼品。过去,“送中秋”用竹编灯笼,匠人用巧手为无数的长辈传递爱意与温暖。

  莞草编织

  以前东莞盛产莞草,莞草主要用于编织。莞草织品曾为出口大宗,其中莞席最为著名。2007年,莞草编织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近年来,道滘、厚街、莞城、沙田等镇街对莞草编织技艺进行宣传推广。2016年,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开展“莞草再生设计研究”项目,通过创新设计和重新演绎,将本土情怀与生活美学融入莞草织品。

  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在2012年2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林暖钦从7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茶山公仔,至18岁已经能熟练掌握整套制作技艺,1983年起全职从事茶山公仔的制作和传承工作。

  茶山绸衣灯公

  茶山绸衣灯公制作技艺曾被遗忘多年,民间文化研究者李翠薇因《茶山乡志》的记载而萌生寻访技艺的念头。经过三年的寻访和学习,如今李翠薇不仅继承绸衣灯公的制作技艺,也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比如制作双面灯公与民俗系列灯公等。

  时移世易,工具可能损坏,作品可能散失,唯有匠心依旧,起于“匠”不止于“匠”,其精神品质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匠心,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将延续传统视作责任与使命;是对职业始终抱以执着与专注的态度,通过双手传递人文关怀和记录历史文化,因为兴趣爱好而持之以恒将此作为人生追求。

关键词:工匠,精神,匠作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