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最河北 >> 头条新闻

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从艺60载 留住文化根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2019-01-31 08:51:00

  春节前夕,在沧州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现场,木板大鼓传承人王银杰(右)和他的孙女王馨笛(左)带来沧州木板大鼓《追苍蝇》,声音清亮有力,曲调铿锵圆润,赢得阵阵喝彩。新华网王立鹏摄

  演出结束后接受采访时,王银杰说,看到沧州木板大鼓备受欢迎,演员也日趋专业化,就觉得这门艺术越来越有活力,一定要传承下去。新华网王立鹏摄

  据介绍,沧州木板大鼓又称沧县木板大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调被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有所吸收,有专家曾称其为“京韵大鼓的母根”。新华网王立鹏摄

  沧州木板大鼓有完整的唱腔结构,根据表达感情的不同分为拉腔、花腔、背宫腔、顿嗓、拖腔和固定的上下句式。新华网王立鹏摄

  沧州木板大鼓通常需要两人搭档,一人自击木板和大鼓说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它是一门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艺术,能唱出老百姓心中的苦乐酸甜。”王银杰说。新华网王立鹏摄

  年逾古稀的王银杰是沧县人,也是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他曾凭借拿手好戏《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登上了全国非遗曲艺周的舞台。新华网王立鹏摄

  王银杰16岁时因家贫辍学,拜师学习木板大鼓。过去,历代曲艺传承多是口传身授,有时甚至只传授故事大纲。同一部书,即便同门师兄弟,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演绎。为此,木板大鼓艺人都要有“蹚水”的本事——师父交代了故事大纲,艺人就得能够以此编成长篇大书,还得合辙押韵。新华网王立鹏摄

  “我艺成第二年,每天晚上在打麦场上进行两小时的自弹自唱。说书说了50天,挣了50块,说村史、叙风云,观众围了好几圈,听得有滋有味。”王银杰说。新华网王立鹏摄

  木板大鼓极耗气力,一般长篇大书开场前,艺人都会唱“上场来,哎……”仅这一个“哎”字,就要一口气唱出13个音调,长达半分多钟不中断,被称之为“十三哎”。王银杰18岁就学会了《兰桥会》,这个长达46分钟的小段,他唱了54年,每次演出都能在第46分钟准时结束,分秒不差。新华网王立鹏摄

  自打8岁那年第一次听木板大鼓,王银杰就被深深迷住。至今60余载,从未间断过。新华网王立鹏摄

  20世纪80年代以后,诸多传统曲艺受到电视、电影等新娱乐方式的冲击,木板大鼓也渐渐无人问津。为了养家糊口,王银杰开始录卖木板大鼓磁带,一卖就是十几年。新华网王立鹏摄

  到了2001年,沧州木板大鼓的老艺人仅存7、8个,历来通过口传身授传承数百年的木板大鼓被推到了“悬崖边”。新华网王立鹏摄

  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木板大鼓进行保护和传承。沧县文化馆自2001年开始举办“古韵书场”,并于2007年成立“木板大鼓艺术传习所”,其间,王银杰一直参与其中,白天教课,晚上说书。2006年前后,他又把师父传下来的记载木板大鼓师承关系的折子书交给了沧县文化馆。新华网发李建涛摄

  除平日在家收徒外,2015年王银杰开始进校园教授木板大鼓。新华网发孙健摄

  对于未来的展望,王银杰希望今后沧州木板大鼓能登上更多的舞台,受到更多关注,也希望木板大鼓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新华网发刘金芳摄

关键词:文化,木板大鼓,传承人
责任编辑:杨晓
推荐阅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