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孙德民:像农民种地一样 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

2019-02-20 09:09:45 作者:曹铮 刘萍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分享:

  日前在京举行的孙德民戏剧创作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探析如何用现实主义作品记录时代风云——

  “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

  孙德民(左)带领河北梆子《李保国》主创团队前往李保国教授生前指导过的贫困村实地考察,体验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资料片)通讯员 相春霞 摄

  在我省戏剧创作队伍中,有一位常青树式的人物,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就是著名剧作家孙德民。50年来,在他笔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就了一台又一台叫响全国的精品剧目。他所秉承的准则只有一条——“从生活到戏剧的耕耘,剧作家要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

  日前,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河北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河北省承德话剧演艺有限公司承办的孙德民戏剧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总结孙德民戏剧创作艺术成就,围绕戏剧创作如何用现实主义作品记录时代风云。

  用现实主义记载时代的年轮

  从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的河北梆子《百合岭》到讴歌民族大团结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从反映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艰难历程的《雾蒙山》到探索“话剧民族化”的成功实践话剧《成兆才》;从生动反映时代楷模感人精神的河北梆子《李保国》到全景式展现塞罕坝生态建设故事的话剧《塞罕长歌》……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全国话剧百年突出贡献艺术家称号……孙德民自1962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创作了50余部戏剧和十多部影视剧,默默耕耘,获奖无数,一度被全国文艺界誉为“孙德民现象”。

  “孙德民有一句名言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我要用现实主义记载时代的年轮’。”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看过孙德民创作的所有作品,每一次看他的作品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时代和生活的变化,感受到戏剧艺术独特表达生活的方式,以及孙德民充满热情的记录时代、塑造当代人物带给心灵的震撼。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认为,话剧《雾蒙山》透过父与子两代农村基层干部的不同命运、不同生存状态、不同的追求和选择,表现了在急剧变革中农民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在这种演变过程中的冲撞、遭遇和躁动。这部作品站在时代认识的制高点上,对历史进行自省和反思。孙德民的作品思想性极强,他力求让作品向哲理思辨的境界提升,以此引领当代人的自省。

  话剧《成兆才》则是“话剧民族化”的成功实践。该剧以“戏中戏”的独特艺术手段将话剧与评剧两种艺术形式巧妙对接。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史建伟介绍,最近,河北省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四个一批”工作的指导意见》,此次组织孙德民剧作研讨会,是河北今年培养推介一批文化名家的开局之作。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推介和总结老艺术家孙德民在戏剧创作艺术方面的成就,启迪和鼓舞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用优秀作品记录时代风云、书写中国故事,不断推动文艺事业向“高峰”攀登。

  甘做戏剧田野的“老农民”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艺创作最根本的办法。50年来,孙德民始终俯下身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

  在创作河北梆子《李保国》时,孙德民深入太行山区两个多月,行程几千公里进行采风;创作话剧《塞罕长歌》时,他在坝上深入生活了半年多,采访林场三代职工50多人。提及孙德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作精神,史建伟深情地说:“搞好文艺创作需要始终坚持崇高的艺术追求和工匠精神,下苦功夫硬功夫追求细致精致极致,做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能成就大作力作。”

  生活给予孙德民的感受太丰富、太厚重。“在创作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弥补自己创作技巧不足的,就是深入生活,我是用生活来圆自己的戏剧梦。”回顾自己走过的50年戏剧创作之路,孙德民认为,自己始终有“两个生活基地”:一个是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七道河村,一个是隆化县的四道营村。“它们都位于深山区。在那里我有很多农民朋友,几十年来每年我都要到那里看一看、住一住。是那里的土地和人民养育了我,为我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腴的土壤和养分。我的许多作品,诸如《雾蒙山》《愿望》《苍生》《野百合》《百合岭》《晚雪》都是在那里找到的‘种子’,所以生活才是我戏剧创作的原动力,只有满怀真情,袒露真诚,掏出真心才能对生活获得真正的认知。”

  孙德民注重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合理互补。在他心中,二度创作不是一道“附加题”,而是创作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必答题”。正是如此,他的作品才实现了对大众精神文化诉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大众艺术审美格调的精准洞悉。

  用心用情写生活才最动人

  “现在经常有人说生活很丰富,但一搬到舞台上就没那么好看了;生活中的人很鲜活,但剧作家一塑造,这个人就变得概念化,干瘪了,为什么?实际上是剧作家缺乏对生活热情的表达。而孙德民所有作品都是用真情记述生活的变迁。只有用心用情写出的生活,才能贴近观众,打动人心。”谈到当下有的作家在塑造和创作鲜活的戏剧人物上所面临的困难时,崔伟认为孙德民找到了破解的秘诀——用真情。

  微尘之中看大千,成就一部优秀戏剧作品的往往是细节。对细节之处的精准拿捏,是孙德民作品中无法忽视的闪光点。“孙德民的戏好在善于用很多细节打动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认为,好戏往往都是在细节处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河北梆子《李保国》中的一个细节就是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李保国两口子忘记过年的事了,没饭吃,从车上拿出两盒方便面来当年夜饭。这个细节升华了李保国的精神境界,也刻画出了他们的真实面貌。

  话剧《塞罕长歌》中,护林员佟刚和他的爱人因常年在封闭的大山上坚守岗位,瞭望林海,他们5岁的孩子因为终日与树为伴,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语言能力障碍。当爷爷带着零食来看孩子时,孩子不会喊爷爷,这些细节让天下父母潸然泪下。为塞罕坝几代人的无私付出,肃然起敬。专家们认为,孙德民以赤诚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笔端流淌出的人物和故事倾注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将塞罕坝精神展现在舞台上,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戏剧,创作,孙德民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