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专题库

我省科技创新力争实现五个新突破

2019-03-25 10:13:22 作者:张怀琛 来源: 河北日报

  近日,滦州市一家包装机械公司的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滦州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改造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效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量突破500亿元,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万家,全省技术交易总额达到600亿以上……这是今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透露出的创新发展新目标。

  “去年,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但科技创新投入不够、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创新政策落实存在‘堵点’等,依然是当前亟须补齐的短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上述目标如期实现,今年我省将抓关键、强举措、重落实,科技创新力争在5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打造“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河北制造”创新合作模式

  背景信息:2018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吸纳京津技术交易额204亿元,同比增长24.6%,更多优质京津创新资源向我省加速聚集。

  “当前,航天科技、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新成果,展现了创新创造新供给的巨大潜力。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三件大事’,为集聚一流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把握机遇,我省将着力推进开放创新,在用好协同发展外力上求突破。

  加快构筑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布局雄安新区。

  深入推进京津冀合作,联合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加快打造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成果转化高地,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河北制造”的创新合作模式。

  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崇礼绿色智慧综合示范”,强化先进技术集成应用,组织一批重点科技项目。

  加快建设河北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集“展示、交易、转化、产业化”四位一体,整合线上线下、国内国际资源,省市县贯通、覆盖全省、联结全球,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尖端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推动更多的国内外创新成果在河北转化。

  做好国际合作和引才引智工作,超前布局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大力引进“高精尖缺”外国人才,今年新建国际合作基地10家、外国院士工作站10家、高端引智平台5家,建设外国专家公寓,提升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服务水平。

  解决企业“不会创新”“不敢创新”难题

  背景信息:2018年,我省创新主体实现高强度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新增超1800家、总数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超1万家。其中,东旭集团、中车唐车公司等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快速成长。

  “去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15.3%,比上年提高四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冲锋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企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创新主体,我省将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取得突破。

  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成长路径,实施分类指导,加强要素供给,强化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提质增量,发展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

  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抓好科技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金融、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等政策在民营企业的落地实施,推动更多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

  加快落实企业创新普惠性政策,围绕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新出台的激励政策,加强宣传解读和执行落实,确保政策惠及更多企业。

  扎实做好企业包联帮扶,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帮扶责任制,选择落地转化省科技计划项目、市级加速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具有代表性的3类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实施省市县分级包联,通过精准服务活动示范带动。

  加强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围绕我省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大范围、全时段组织开展培训,培育一大批创新工程师、创新咨询师和创新培训师,解决企业“不会创新”“不敢创新”难题,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提升科技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益

  背景信息:2018年,全省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199家,总数达654家;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达36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达3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15个。

  “如何提升科技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益?就是要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着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我省将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力上取得突破。

  建设一流资源聚合平台,组建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多元共建、体系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新型创新平台,成为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样板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新引擎。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快突破一批国际一流技术;着眼做大做强产业链,集中攻关一批国内空白技术;聚焦破解产业瓶颈制约,着力开发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围绕抢占产业制高点,超前布局一批前沿重大技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加强现代育种、奶业振兴、农产品加工、农机智能化等重大技术保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加强民生领域科技研发应用,大幅提升固废资源化、气水土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和居家养老等民生领域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消防等领域加强新技术新成果集成示范。

  推动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实施增比进位激励机制,支持国家高新区争创国内一流,支持沧州、衡水等省级高新区晋升国家级,支持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把科研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

  背景信息:前不久,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科技人才评价、成果转化激励、消除繁文缛节等方面推出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落地见效,就要把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作为主要突破口,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性问题。”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我省将在增强高校院所源头创新动力上取得突破。

  建立改革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正确区分对待科技改革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在科研项目实施中,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已勤勉尽责,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其他不可预见原因导致预定目标难以完成的,予以免责。

  落实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科研项目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和项目调整权,扩大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放宽高校院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自主权,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推进科研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符合条件的重点科研单位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持有较大比重的股份,依法依规获得更多收益,推动创新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

  创新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机制,重点抓好中国电科54所、13所,以及中船重工718所等军转民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军地技术双向转化,定期发布“军转民”“民参军”技术产品推荐目录,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抓好一批改革创新试点,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实行年薪制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背景信息:2018年,结合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全省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达到768家,催生创新团队和小微企业2万多个,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推动科技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必须优化环境、增强合力,构建起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我省将在凝聚创新创业合力上取得突破。

  认真落实“三深化、三提升”部署,精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平台等五个专项活动,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取得新成效。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科技信贷,吸引集聚一批京津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到我省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开展项目路演、资本对接等融资对接活动。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建设管理机制,加强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科研活动全领域各环节的诚信管理体系,将科研诚信建设落实到项目指南、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

  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一批高水平“双创”示范基地,提升“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在专业化、国际化、实效化上开创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高新技术,平台建设责任编辑:郭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