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

视频|【爱国情 奋斗者】史彦昌扶贫:七个年头一门心思

2019-07-24 10:50:43 作者:路娟 张晓明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路娟 张晓明)炎夏七月,邯郸大名县前杨村,冀南大地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清晨6点,已经是蝉鸣一片,史彦昌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早早就出了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走在不知道走了多少遍的街头,查看着熟悉的街道,史彦昌不时与早起的村民打着招呼,一位村民热情地拉住史彦昌说:“彦昌,你又转村呢,走,上俺家吃饭去。”

  史彦昌是邯郸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名干部,由于驻村扶贫才与这个村庄、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今年,已经是他坚守农村扶贫一线的第7个年头了。

前杨村修路前后对比。史彦昌供图。

     前杨村的大变化

  “俺们村的路变成了水泥路,晚上有路灯,以前土路娶媳妇都受影响。”

  “以前俺们村的学校学生都是出村上学,现在也不用出村了,工作队来了把学校重建了。”

  “全村人喝上了自来水,以前喝的水都有沙子,浇地也方便了……”

         在史彦昌驻村帮扶的前杨村,村民逢人就夸村子里的大变化。

史彦昌到前杨村驻村扶贫,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垃圾。史彦昌供图

  前杨村是邯郸市大名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庄,紧邻河南省南乐县,环境脏乱差,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进村里全是土路,垃圾都堆成了山。”史彦昌说,驻村工作队来到前杨村,改变村庄面貌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垃圾。他带着工作队、村干部干了整整3天,拉了70多车垃圾,村子才干净了许多。

  村里没有水泥路,到了晚上更是一片漆黑,史彦昌多次到大名县交通、扶贫、农牧等部门求援。一个月后,一条1000多米的水泥路修好了。

前杨村贫困户王成方说起生活变化,脸上笑开了花。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49岁的贫困户王成方,父亲瘫痪在床,媳妇有精神问题,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像一块磐石压在他的身上。“累得我多次想自杀,感觉生活没有一点希望”。王成方说,自从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帮助我入了鸡棚的股,每年有分红,孩子上学加入了‘雨露计划’,媳妇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医药费也报销了绝大部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不发愁了,感觉生活有奔头了。”

贫困户宗国喜家的旧房子(上)和扶贫工作队帮忙盖的新房子。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贫困户宗国喜一家常年在外租房子,妻子孙如意是残疾人。他家的院子荒弃多年,了解到宗国喜的情况后,史彦昌立即把宗国喜家列为危房改造的名单中。51天后,宗国喜家的3间新房如期竣工,接着又为他的妻子办理了残疾人补助,还为他女儿申请了教育扶贫“雨露计划”补助。宗国喜的妻子孙如意激动地说:“要不是史书记,真不敢想象自己还能有个家。”说完,非要拉着史彦昌在自己家的新房前与他合影。

前杨村铺设了田间输水管道,村民浇地更方便了。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短短一年多时间,史彦昌带领工作队筹集资金850万元,硬化街道5800余米,改造电网14000米,新打深水机井2眼,铺设田间输水管道19007米,安装路灯76盏,粉刷墙面8000余平方米,修建文化广场2处,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还上了占地13亩的光伏发电项目……

前杨村村景。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既然来了,就得扑下身子干出样子来!”

  2016年2月,史彦昌和驻村工作队第一次来到大名县前杨村。看见驻村工作队来,村民们带着怀疑的目光,不相信工作队是真心帮助村子脱贫的。

  前杨村党支部书记宗麦藏说,之前也有工作队来,都是见了面就走,村里啥变化也没有。“我直接跟彦昌说你们把被子放在这里,回去吧,有事跟你联系。”

 

史彦昌经常与村民一起劳动,唠唠家常,了解村民情况。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我就是来扶贫的,啥也没干就走?这哪能行。”史彦昌说,当时村里学校是危房,孩子们只能到外村上学。想翻建学校,可学校占用的是一户村民的地,需要先把地买下来。他一次次做村民工作,最终把地价从20万元降到4.5万元,结果到了村支书宗麦藏这里,“ 4.5万元村里也没有。”史彦昌二话没说,当天晚上就赶回邯郸,把准备借给姐姐买农用车的钱垫了出来,第二天早上就交到了村民手里。

        “学校手续好不容易跑下来了,因为钱不到位动不了工,到时候会影响整个工期。”史彦昌说,为这事儿,姐姐好几个月都没理他。

  

前杨村村里的养鸡场。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史彦昌刚到前杨村时,只有村民王红勇家的鸡场里养着两千只鸡,王红勇是养鸡专业户,是村里养鸡合作社负责人,贫困户都愿意把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到合作社,但王红勇一直没答应。史彦昌几次到他家里做工作,动员他扩大养殖规模,帮他算扩大规模的经济账,鼓励他为有养鸡意向的贫困户传授技术,招收贫困群众到养鸡场打工。史彦昌诚恳的话语终于打动了王红勇,更改变了他的想法。如今全村已发展6家鸡场,带动更多的村民致了富,也为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

  为了让贫困群众就业,史彦昌4次带领村干部到青岛、阳谷县考察。建起服装加工厂,贫困群众月增收1200多元。村民笑了,对待工作队的态度也是180度的大转弯。史彦昌说:“老百姓看到我们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想法设法来跟百姓办事,从原来怀疑的目光到现在见了我们跟见了自己亲人一样,有什么事找史书记,我们成了老百姓最信任的人。”

  ”乡亲们富了,我再离开。“

  从2012年至今,史彦昌在两个贫困村历经3轮、7年驻村帮扶。无论是在魏县的郝中村,还是在大名的前杨村,他都把自己当成村民的一份子。在郝中村驻村帮扶期间,他先后筹资1300多万元,为当地村民解决了很多实事。为此有人编了顺口溜:“街道路灯亮,村口有摄像,出门水泥路,吃水有保障,广场扭秧歌,学校大变样。”

郝中村的学校。

  2014年底,史彦昌魏县郝中村帮扶期满。即使在他离开郝中村后,仍然帮忙联系,把郝中村的学校与邯山区兴华小学结成盟校。如今,郝中村小学成为全县教学成绩拔尖的学校之一。

  2018年,新一轮的扶贫号角吹响,原本可以回去的史彦昌选择留了下来。史彦昌说,村里的养殖业、服装加工、光伏发电项目刚刚启动,不能半途而废。“村里的百姓还没富起来,我不能不管他们,我想看着他们发家致富。”

  史彦昌把自己当成了村民,可对家庭亏欠了太多。2018年10月,全省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和成效考核进入关键阶段,史彦昌和队员们一头扎在村里,连妻子生产都没待在身边。直到女儿出生,他才匆匆赶回看了一眼,听到妻子的埋怨,史彦昌满心愧疚。

郝中村学校的操场。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如今,前杨村已经脱贫摘帽。看着前杨村两边绿油油的庄稼,史彦昌充满了希望,“下一步在产业上做足文章,养鸡大鹏、微服装加工厂、光伏发电要继续做大做强,在就业上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岗位。”

史彦昌去村民家里查看新建的院墙。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晓明 摄

  有人问他,“彦昌,你都扶贫7年了,你对扶贫有瘾吗?”史彦昌说:“我不是对扶贫有瘾,谁都知道扶贫又累又苦,但是当你把自己当成村民的一份子,看到村里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精气神提起来,腰包鼓起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没有什么比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重要,这也是我扶贫7年最大的动力。”

关键词:扶贫干部,史彦昌,7年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