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质壁挂灯。(开元寺考古队供图)
北宋水井。
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
白釉镂孔蟠龙座熏炉(金代)。
晚唐五代时期城墙城台。
就在石家庄人身边,有这样一处考古现场,发掘5年以来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发现,不但在业内备受瞩目,还吸引了北京等地的省内外文史爱好者与游客纷至沓来。这就是正在发掘的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日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布了该遗址考古发掘新成果,再度引发各界关注。昨天上午,记者走进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发掘现场一探究竟。
出土陶瓷瓷片分类整理比拼图难多了
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元寺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坐落在正定城中心偏南燕赵南大街西侧,始建于东魏,唐代改名为开元寺,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正定城内现存寺院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2015年正定将开元寺南侧规划为绿化广场,受邀而来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考古勘察时,为今人揭开了一个大宝藏,这便是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发掘是河北省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发掘,也是正定古城内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位于正定开元寺的南侧和西侧。该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研所副研究员陈伟介绍说,2016年11月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迄今,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发掘面积3000余平方米,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七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发现遗迹现象270余处,出土文物6700余件。“经过五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对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遗存布局及演变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对正定古城唐五代以降的城市布局、功能变化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新发现和新认识不仅丰富了正定古城的文化内涵,也为华北地区中古以降的城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记者看到,冬季的考古现场依然一片忙碌景象。发掘区西侧的探方内几位考古人员还在紧张发掘,陈伟说这里正在进行发掘的是几处灰坑遗迹,“通俗说就是古人的垃圾坑,每天都能出土几十件遗物,以生活用瓷器为主。这种灰坑遗迹在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十分常见,从唐代到明清都有。”附近一些工作人员则在进行出土文物碎片的分类整理和统计,看着他们在一堆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陶瓷碎片中挑挑拣拣,感觉比拼图难多了。
其实今天很多我们看到的完整文物,都始自出土后专业的碎片分拣和细致的文物修复,这需要细心耐心,还需要一定的技术。“碎片分类要先分材质,有陶器和瓷器。瓷器的分类先看釉色,把一样的分到一起,分为白釉、青釉、酱釉等;然后再根据残片判断原属于哪一种器物,按照器型可以分为碗、盏、盘、碟、杯、盆、瓷枕等。也因此复原一件文物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陈伟笑说,资料整理经常比发掘时间还长,“我们常说发掘是把孩子生下来,后期整理材料则是把孩子抚养成人。”
陈伟表示,开元寺南广场遗址2019年度考古发掘将于今年12月底结束:“2020年度的发掘规划已经上报,我们拭目以待。”
莲花纹瓦当(唐代)。
童子扶鼓瓷塑(金代)。
骨制品(宋金)。
白釉牡丹纹印花瓷盘(北宋)。
延伸
夜访考古工地成正定热门“打卡地”
玻璃围挡内几米远就是充满历史气息的考古现场;围挡外咫尺之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到了夜晚,多个黄色射灯照进遗址内,带给人们一眼千年、似真似幻的感受……今年在正定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文研所与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共同推动了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工地的夜景亮化工程。这是河北考古史上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在全国也属鲜见。夜访考古工地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打卡”。
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佘俊英透露,8月14日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通过玻璃围挡对公众开放,从8月19日开始,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完成亮化工作,正式在夜晚开放:“这里已成为新的热门景点,不但本地的男女老幼闻讯而来,很多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每天有数千游客来此参观,真正拉近了大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陈伟他们还与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合作开发考古动漫宣传片,在考古工地安置大屏幕滚动播放,吸引了很多孩子与家长前来。在他看来,让民众认为考古不再神秘,让大家有渠道、有机会去了解历史、触摸历史,才能让考古工作者们的工作和辛苦有更高的价值。
抢眼
燕赵大街晚唐时期就已是正定古城中轴线
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发掘结果表明,该遗址有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城墙防御系统和晚唐至明清民居建筑和街巷系统等主要遗存。其中晚唐五代城墙防御系统,发现了始建于晚唐时期并于五代时期进行扩建的城墙和城台(城门)。明确了城台经历了始建(晚唐)、扩建并包砖(五代)、废弃(北宋)、再利用(宋金元)的过程。结合考古勘探并查阅相关文献,基本可以确定该城墙防御系统是正定古城晚唐五代时期的子城城墙,燕赵大街晚唐时期就已经成为古城的中轴线;晚唐至明清民居建筑和街巷系统,以道路、房址、水井、灰坑和窖藏为主。通过考古发掘,基本还原了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自唐代以来街巷和民居布局的变化情况,发现了大量的与商业、手工业有关的遗迹现象,明确了宋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应属于城内重要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陈伟示意记者留意遗址南端发掘出的一条从宋代沿用到清代的道路。“大家可以看到这条道路南侧邻近的就是开元路,至今仍是城内的一条重要街道。由此可知,从宋代至今,这条道路的大体位置没变过。还有一些房子,下面是北宋的,上面是金代的,两个时代的房屋墙基都是重合的。这些都说明了正定古城在布局上存在着延续性。”
在今年的发掘中,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座北宋的小院子,“是一个保存比较好的庭院的遗迹,很少见。”陈伟说,目前只揭开了一个角落,发掘出一段3米左右的院墙,房屋面积都不大,这也说明当时这一带寸土寸金。宋代人们基本在城墙南侧生活,到了金代,人们越过城墙到了北边,但燕赵大街一直是城市的主干道。“通过今年的发掘,对遗址范围内的街巷布局及其变化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开元寺在唐代等级相当高
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发现了唐代开元寺池沼、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对开元寺的边界、轴线问题有了新的了解,为探讨开元寺的布局和朝向提供了新线索。此外,还发现有大量唐代的大型建筑构件,这表明唐代开元寺的规制和等级处于很高的地位。
“基本明确了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部边界是考古中的重大收获,”陈伟表示,唐代开元寺池沼范围在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墙之外,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墙在现今开元寺南墙之外(明清时期开元寺无南墙,范围与现在基本相同),可见开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北退缩的过程。而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与现今的开元寺中轴线重合,这表明金代至今,开元寺的中轴线基本未发生变化。
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筒瓦、板瓦以及龙形建筑构件……在开元寺附近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莲花纹瓦当与龙形建筑构件体量庞大,这些应当用于大型庙宇之上的建筑构件,无不精美大气。
一家金代店铺重见天日
“九朝不断代”“真定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历代的传说和记载,为今天的我们一遍遍讲述着正定的繁华绮丽。如今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则将千年古城的烟火人间真实还原。
站在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发掘现场,目睹灰坑、水井、房址等遗迹,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陈伟介绍说,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发现了各类遗迹现象二百多处,多为古代居民的生活遗存。年代跨越唐代到清代,以宋金元时期最为丰富。宋金元时期的居民活动遗址以道路、房址、水井、灰坑和窖藏为主,房址主要有民居、商铺和民间寺庙这三类,发现了大量的与商业、手工业有关的遗迹现象,进一步明确了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应属于城内重要的商业区。可以想见,当时这一带商铺林立,市井百姓往来其中,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景象。
“仔细看一下那边靠边位置”,陈伟指向遗址东墙临街的土层,“那里是一处金代房址,在当时也处于临街的位置,房址地面堆满了被火烧过的砖瓦,初步推测可能是曾经遭过火灾。在这个房址室内的地面上发现了百余件文物,包括一批精美的白瓷熏炉以及成组的日用瓷器和陶塑玩具。瓷器出土时成摞放置,且数量大、成规模,所以推测这处房址可能为商铺一类的建筑。”这位店主不会想到,80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队员的发掘,让这些历经劫难的物件重见天日。
金代壁挂灯在河北属首次发现
唐五代执壶、瓷罐,宋代牡丹纹印花瓷盘,金代白釉点彩碗,清代青花瓷盘……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众多瓷器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多数为民窑瓷器,但其中不乏精品。而看似不起眼的陶器中也有很多珍贵文物,其中50余件金代陶制壁挂灯十分抢眼,在河北地区属首次发现。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翟鹏飞介绍说,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壁挂灯大致分为四类,一种是牌状壁挂呈连体的双鱼形象:“双鱼形象是金代十分常见的一种装饰图案,将双鱼形象用在灯上面,除了考虑到装饰之外,应该也存在一种厌胜的理念,借助鱼生性喜水的特点来表达避免火灾的愿望。”一种是在牌状壁挂上有“慎火停水”四字铭文,根据文献可知,“慎火停水”在宋代相当于一条防火标语。“还有模印二十字铭名壁挂灯,上有‘慎火停水吉/点灯无忧心/若将家使用/万祸永不侵’等20个字的标语,是目前已知的一条较为完善的早期消防标语。”他表示,这批陶壁挂灯最大的特点是在设计上表达了强烈的防火意愿,“这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分不开。宋代以来,火灾成了繁荣城市的一个巨大隐患。这些表现防火意图的壁挂灯如此集中地出现在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古城的繁荣。”
同时,遗址出土的两件天威军官瓶,其中一件的“瓶”字写作“倂”,较为罕见;唐龙朔四年纪年造像和金大定十四年墨书纪年瓷罐填补了同类文物的空白。“天威军是北宋时期井陉的驻军,天威军官瓶一般被认为是军队定制的器物。此次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是金代的,而且出土地在正定,这是为什么?有太多的谜题需要解答。”陈伟说,龙朔四年造像也是一件很奇特的文物,唐代的龙朔年号只有三年,为什么会出现四年的造像?“有可能是因为这件造像是改元消息传到正定之前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