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专题库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成立五周年走访见闻

2020-04-29 11:14:51 作者:赵鸿宇 盖博铭 来源: 新华网

  河北保定是首都“南大门”,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清朝时因作为直隶总督驻地而闻名。改革开放后,保定逐渐形成了以机械、纺织、汽车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15年4月28日中关村在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在京外的首个创新中心。5年来,第三代半导体技术、量子成像技术、脑血管手术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行业企业陆续入驻,2019年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营收突破20亿元,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企业知识产权数量600余件。

    政府“保姆式”服务助创新中心快速发展

  为吸引中关村“轻资产”运营,保定市提出20年的长期合作,前10年还将高新区6.2万平方米的双子楼免租金交其全权运营,并配套建设12.4万平方米研发中试基地。

  “我们坚持‘轻资产、重运营、强服务’的运营管理模式,以科技企业服务为中心,持续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服务合作城市发展。”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张曙光说,尽管我们拥有中关村背后的资源和企业,但初到保定时,对市情并不太了解,还好保定市相关部门梳理出了保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情况,让我们在起步阶段很快明确了发展方向,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新材料、科技服务等为主。

  “不少企业处于创业阶段,且多从北京引进,对保定并不熟悉,因此我们需要努力让他们‘零成本’适应。”保定高新区招商服务局局长孙婧说,为此高新区于2017年在双子楼内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与40余家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财税、法律、人力、金融、管理咨询等全流程服务支撑。

  此外,每年至少一次的书记市长座谈会更是面对面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扈德辉说,座谈会上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员都会参加,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地、审批等方面的困难,连创新中心门前公交车较少影响员工上下班的问题都帮助协调。

    做好产业服务成为企业发展加速器

  “2017年选择来到这里太对了。”保定市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冬说,2018年他们的销售收入约为700万元,2019年达到了3000万元,这一切得益于在创新中心帮助下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尽管他们此前具备了一定研发能力,但有的配件总是不够完美,而通过与其产业链下游企业及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使他们在设计、计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扈德辉说,不仅如此,创新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每周还会梳理国家部委及省市的产业扶持政策,对普惠性的文件进行群发,对专向补贴一对一指导申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益。

  张曙光说,除京津冀区域外,“类中关村”模式还发展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只要入驻1个园区,就可以享受到另外31个园区的政府资源、产业资源。保定市隆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技术研发等方面在业界小有名气,为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扩大产能,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与长春·中关村创新中心联合对接当地政府,经过多次接洽,目前已经与长春的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创新“种子”在古城遍地开花

  保定辖区内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孕育出一批有不错创业想法的年轻人。为此,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雨林空间2017年底正式启动,主要面向成长型小微企业及创业团队,之后雨林空间联合17家专业服务机构,聘请18位细分领域企业管理者、专家学者作为创业导师,为入孵初创企业团队提供系统支持。

  “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定人,希望把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声音的方式记录、传播。”保定玛雅文化总经理刁俊艳说,2018年她和几个朋友决定在音频方面开始创业。作为科技服务公司,很快入驻雨林空间,与其他创业公司共享办公环境,并得到了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支持,目前她们推出的“喜马拉雅朗读亭”“有声图书馆”等实体设备已经遍布保定各个县区。

  类似玛雅文化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很多。雨林空间创建29个月以来,已有112家初创小微企业入驻,成功孵化培育30余家省级科小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保定市近年来孵化载体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建成150余家众创空间与企业孵化器,一颗颗创新“种子”在破土萌发。

  保定市也逐渐显出国际范儿,依托中关村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在美国硅谷成立了保定国家高新区硅谷创新中心,一批硅谷初创企业也来到保定路演;推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资源与保定当地企业、院校深化合作,培养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为长城汽车、河北京车的企业培训员工千余人。

关键词:服务,科技,创新责任编辑:郭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