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叶双陶:30年匠心坚守刻写榫卯人生

2021-02-04 10:13:33 作者:郭成 郑荣玺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分享: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叶双陶主编出版《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 

  人物名片

  叶双陶,廊坊大城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然居红木家具品牌创始人,30年如一日传承中国传统红木家具文化,获得29项家具外观制作专利。他主编出版《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系统展示了81种常用榫卯结构及详细拆装图解,同时还展示了当代非常实用的40套家具,通过图片将其拆解,让人更为直观地学习其内部榫卯结构,有了对榫卯结构的实践经验。

  人物速写

  花白的头发、胡须,修剪得整齐利索。

  不习惯别人喊他老师,以木匠自居。

  舞弄锛凿斧锯30年,厚实的手掌、左手食指指甲线“后移”明显。

  他说,人缘很“差”,因为不擅长交际,很容易给人留下难请的印象。

  他说,自己也就出门谈事儿时,换上身干净的夹克、衬衫,穿得还有个“人样”。

  可从心里来说,他更愿意穿得没个“人样”,钻进车间研究设计家具。

  他说,“不求当前誉,留给后人评。”若干年后,世人可以不知叶双陶,但求都识陶然居家具。

   ■叶双陶的红木作品

   1

  “趟乡”收家具练就识别红木火眼金睛

   1959年4月,大城县叶庄子叶家双字辈一名男婴出生,因为嚎啕难弄,家人取了个小名淘气,大名双陶。

  从22岁便开始学习木工技艺,在大多数人还处于好动的年纪,喜静的叶双陶可以一坐就是半天,琢磨木头。

  “一年斧子,二年锛,拉锯就是三早晨。”叶双陶摆弄这些斧子、刨子、锯子等木匠吃饭的家伙什儿进步神速。

  “这是个蜈蚣刨,有近千年历史了,家具棱角细微修复,刨出的刨花是粉末状,不会有强茬,至今机械也无法替代。”叶双陶说,“传统细木工讲究榫卯结构,一榫一卯,皆靠木匠手中的家伙什儿制成,它是传统红木家具的精髓。”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南北货运主要依赖水运。穿越而过的子牙河,大城南赵扶码头距运河只有8公里,向北走并入运河抵通州至京师只有两天路程,沿河下天津卫,仅用一天。一代代大城人沿河而下,到京师闯荡。

  清咸丰年间,顺天府大城县李贾村的李进喜沿河而下,到紫禁城当了一名宦官,他就是清朝太监总管李莲英。李莲英掌管的造办处,正好负责为皇亲贵胄置办家具。在李莲英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大城人进入造办处,学习红木家具手艺。

  “祖辈们留下的木工手艺,也是我们这一带农村小伙儿主要的谋生手段。”叶双陶说。

  1983年左右,天津文物局在大城外贸局设立收购点,收购瓷器、玉石、字画等古董。一些敢想敢干的村民开始“趟乡”收购古玩。叶双陶也在“趟乡”的队伍之中。

  “如今全国各地一片‘红’,要得益于1985年王世襄先生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这本书,在当时掀起了红木家具收藏热。我们最初都是按照书上的图片,收购一些黄花梨圈椅、笔筒等小件。”叶双陶说:“大伙最开始也没人认得什么黄花梨和紫檀,只是大概知道什么颜色或什么花纹,可能是黄花梨或紫檀。老百姓也没人知道老家具值钱,甚至有的当劈柴烧了。我骑自行车在天津收一对黄花梨圈椅15块钱,转手一卖挣了500多,回家乐得找不到北。”这时一些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的家具贩子也闻风而至。

  “每到一个地方先跟当地老人搭话,问问当地有没有大财主,历史上出过大官没有?”叶双陶说,“收的时间久了,也摸出一点门道,主要是围绕着北京周围几个省份去串乡收。如内蒙、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最多,感觉好像只有一品大员才有资格使用小叶紫檀、黄花梨的家具。所以我们就把目光放在出过像纪晓岚这类大官的地方去找,事实上每到一处基本都有收获。”

   ■叶双陶和工人共同制作家具

  1987年,叶双陶开始在本地倒卖经营。然而,受改革开放初期环境的制约,买卖红木家具只能私下进行。“没法子,公安局、工商局、派出所等都查我们,当时白天和几个牌友打麻将,沟通红木家具消息、行情,一般晚上才交易。”

  不过,叶双陶看来,大城人最初收购红木家具的经历虽然艰辛、曲折,但对日后红木文化复兴功不可没。“在收购过程中,眼见着倒卖旧家具利润大,我们便一直留心搜集红木家具的各类知识,包括家具上的雕刻和器型与家具制作的年代关系、家具器型样式对价格的影响,等到民间完好的旧家具被搜罗得差不多时,我们这些庄稼汉也差不多摸透了红木文化的精髓,成为半个行家。”

   ■叶双陶在厂房工作

  2

  手工做家具解析榫卯结构的奥秘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叶双陶看来,红木的价值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涨船高。

  到20世纪90年代,存世的整件明清黄花梨和紫檀旧家具基本上被抢购一空。狼多肉少,眼见倒腾红木家具来钱快,人们蜂拥而至。1993年前后,市场上能见到的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残次品了。

  不过,此时叶双陶开始琢磨,“卖一件残次品挣几百或几千块钱,修好了就能挣上万元。干啥不自己修补旧家具?”1994年在同行的鼓励下,叶双陶在大城县南赵扶镇叶庄子村津保路成立了陶然居仿古家具厂,走上修复和仿古红木家具制作的初级阶段。

  叶双陶说,2000年以后,做黄花梨家具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还出现一个奇怪现象:生意好的基本上没挣多少钱,一件家具赚几百就卖了。生意差卖不出货的反倒赚大了。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红木家具炙手可热。曾经邻县有人见红木家具挣钱快,买了一吨多黄花梨原料。请了个木工师傅来做。因为手艺不过关,到年底也没卖出去。到春节该发工资了,这人没钱给木工结账。干脆让木工加了点钱,把黄花梨原料转给木工顶工资了。”

  木工媳妇儿很生气,“打了一年工,不但没拿回钱来,还贴钱进去,真没用。”叶双陶说,这个木工存的原料,没过几年就卖了几百万。

  在叶双陶看来,修复红木家具并非想象中简单,一般木匠别说修复,就连拆解都摸不到头脑。“红木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工艺,最初因为不懂曾经拆坏了不少旧家具,拆的多了开始知道原来如此。下次再拆,就明白了。通过拆解旧家具,一点点学习榫卯结构。”

  明白了榫卯结构后,再修残件就容易多了。“修补旧家具主要采用‘老配老’和‘大改小’:老案子面配老案子腿,把动手的地方再做旧处理,大柜子改面条柜,大格栅边改书柜……”叶双陶说,在当时大城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板花重金买了一套明朝家具。卸车时,伙计拽了拽老板,老板:咱打眼了。这不是明朝的家具,是咱修补后卖出去的那套,腿上这个记号就是我做的……由此可见大城人修复旧家具的水平之高。去年,叶双陶去一家拍卖行,看到一个紫檀书柜,标明是清后期作品。叶双陶一看乐了,“这个清后期‘后’得有点远了,是我上世纪90年代的仿旧作品。”

  叶双陶说:“明清红木家具再怎么旧,打开榫头后都是新的。一些没有经验的人给家具做旧时,往往把榫头弄脏,表面处理包浆连接部位不自然,几百年岁月沉淀的光泽,人工做旧还是有差距。”

  然而,在经营当中叶双陶也有亏钱的时候,2008年金融危机,老叶赔了几百万。当时红酸枝原料一天一个价,6万多一吨买的原料,到2009年初跌到每吨2万多。“当时在广西有一集装箱黄花梨原料,价格很便宜,但不敢买了。如果当时买了,仅原料到今天就能赚几千万。”叶双陶回忆道。

   ■叶双陶展示木工工具 

  3

  主编《中华榫卯》

  传承创新红木手艺

  叶双陶说,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家具的器形、雕刻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思想、意识。每一件明清家具上的纹饰图案和寓意,都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习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懂得这些家具的渊源和文化底蕴,就做不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来。

  “明式家具简洁内敛,清式家具厚重张扬。虽然家具外形韵味不同,但几百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榫卯结构,这是红木家具的魂。”叶双陶说,“相传有一天鲁班的徒弟说:师傅我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应该出师了吧?鲁班没有直接回答,吩咐道:咱俩每人做一个榫卯,榫卯做好后鲁班把两个榫卯扔到水里,2天后鲁班让徒弟把榫卯构件从水里捞出来擦干表面后分解。徒弟做的榫头是湿的,而鲁班那榫头居然是干的,徒弟看后低下了头,技术之高不言而喻,这就是我们制作红木家具的目标。”

  谈话间,步入陶然居车间,叶双陶指着刚开好的榫卯说,榫卯的边缘要齐,要光滑,配合的火候要把握好。要做到榫卯严丝合缝,首先尺寸得精确,榫头略微稍大一点点儿好,在组装时如果紧,装不下去,稍微刮一下就装得严,这样装配肯定是麻烦,但却最能把榫卯工艺做好。

  “60年代人偏爱古典,80后偏爱设计前卫新潮。人都有审美疲劳,明朝至今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长河奔腾而逝,古代的许多东西都不能被现代人接受。但有一些经典家具器型,却能跨越时空,突破人们的审美疲劳界限,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和追捧。”叶双陶说,“其原因,就是这些家具中必然蕴藏着一种大美的元素,也就是设计者当初的设计理念。”

  “在我看来,做好一件红木家具,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美学,这是做家具的底蕴。根据不同木材的颜色、花纹及木性,从而决定它适合做哪种器型的家具。同时木材烘干处理非常关键,木材一年四季都在呼吸,尤其红木家具对木性的把握很重要,这是保证家具质量的硬性指标。同时,榫卯结构作为古时木材力学的典范,是红木家具的独特文化内涵。如今我们对榫卯的精确度要求到‘计量单位的道’,榫头和榫眼之间摩擦力越大,家具越牢靠。我们常说,红木家具是老板的镜子,折射的是老板的思想、情趣、审美和追求。”

  ■叶双陶介绍榫卯结构

  明清之际,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式样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精妙。延续至今,榫卯结构和榫卯文化一直被红木家具行业从业者研究学习,但由于榫卯结构大多是存在于家具里面,不将家具拆散,很难见其真容。同时,由于社会原因干红木家具这一行曾经有过断层,年轻一代对榫卯结构了解有限,于是叶双陶萌生了将榫卯结构展示出来,供行业参考学习的想法。2015年开始,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整理、查看相关史籍,由叶双陶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建筑分社出版的《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已正式面世。该书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古典家具中常用的81种榫卯结构,并附有详细拆装图解,同时还展示了当代非常实用的40套家具,并通过图片将其拆解,让读者更为直观地学习其内部榫卯结构。

  明清家具研究专家张德祥先生在该书序中写道:此书照片与线图对照,立体生动、清晰明了、直观易懂,详尽地把中国古典家具中常见和不常见的众多榫卯样式呈现给我们。这些全都是叶先生制作过的,真实可行的结构方式。其中多数是传承了古人的成功巧思,少数则是叶先生对有些不合理榫卯进行的改良,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

  “30多年的红木家具从业生涯,边实践边学习、设计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我对红木家具的精髓榫卯结构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提炼,使家具能够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同时对雕刻的图案以‘精’‘简’为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红木家具文化的同时,形成了独具‘陶然居制’的风格。”叶双陶表示:“希望若干年后,世人可以不知叶双陶,但求都识陶然居。”文/本报记者郭成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

关键词:叶双陶,匠心,榫卯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