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长城网 > 燕赵风采

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我用一年采写一组报道

2021-05-26 17:17:53 作者:姚杰 田梦 王潇 陈雨松 筵怡 来源: 长城网

我用一年采写一组报道

  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

  新闻追求实效,发稿追求快,这是全国同行的常态。但在那一年,我的发稿节奏却“慢”了下来,整整一年,只采写了一组报道。

  2019年,河北日报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系统介绍河北的山地、平原、湖泊、海洋等丰富的地貌特征和历史、人文故事,我负责其中的海洋单元。

  河北的海相对于东南部省份来说,知名度并不高。作为本地人,我所知也仅限于北戴河能看海,唐山有个港口而已,专业性更无从谈起,这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次采访海洋专家,我捏着采访本不敢抬头。因为海洋问题专业且不常见,我根本不知道要问什么,从哪问起。专家拿出一本《河北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让我回去先了解一下基础知识。

  翻开这本543页、70万字的大部头,全是砂质岸线、上新世、潮位差、郯庐地震带凹陷这样闻所未闻的词儿。从门外汉到初步入门,我用了三个月时间。办法无所不用:画图、计算、做笔记、啃资料。从数百万字的资料中,我找到了海洋专业知识和新闻故事之间的契合点,海洋报道的脉络,在我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白云穿着救生衣在海上采访。资料图

  你的新闻好不好,在于你离现场近不近。几个月的时间,河北487公里的海岸线,凡是人能走到的地方,我几乎都走了一遍。在沧州沿海,为了体验淤泥质岸线有别于砂质和岩石岸线的特点,我和一名海洋专家挽起裤腿下滩涂,淤泥漫过了大腿,每前进一步得相互帮忙拔出来。就在那片滩涂上,专家给我讲浅滩卤虫的生长过程和这片海域饵料丰富的根源。在秦皇岛海域,我跟随科研人员出海搞调研。船开出去2小时后,海面风浪骤起,30米长的渔船像片树叶一样,船头高高翘起,船尾又俯冲下去。我抓着船舷、紧抿着嘴角,因为一张嘴就能吐出来。后面的报道中,这次经历只占了约500字的篇幅,但有了这次体验,我就能让这500字活起来。


白云与渔民就村里的演变进行了解。资料图

  一年来,我曾蹲在黄骅古贝壳堤前观察6000多岁的海洋遗迹,也曾逐个辨别北戴河118栋老别墅的建筑差异;观察过小型拖轮如何协助万吨巨轮停泊靠港,也了解到港口的防风网为引流海风而设计的孔洞大小不一;吃过码头堆场的煤灰,也咬过盐场刚结晶的粗盐。这些五花八门的体验,最终都成为了我的报道素材。

  有了素材,接下来就是整合。庞杂的采访内容,横跨数月的采访周期,单篇14000字的体量,让写作变得非常困难。我的第一篇报道是关于海盐的,改了9稿。不是小修小改,而是改变文章架构、重新分配内容、甚至推倒重来的那种改。6组报道我一共修改了26稿,但改一次,结构比上一版舒服,改一次,行文比上一版顺眼。

  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11月,我用6篇、总计8万余字的报道,把河北487公里海岸线的形成机制、生物类型、三大港口的前世今生、沿海旅游的独特韵味进行了解析。

  签完最后一块版的那天,我翻看着手头的47部海洋资料、103篇论文、172名采访对象的笔记和录音,以及数不清的修改记录,回想当初接任务时的懵懂,我对自己说:“你看,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换了个角度认识记者职业。通过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不断锤炼,确实能打造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厚重作品。

  总策划:邵   荃  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统   筹:田   梦  姚   杰

  编   导:田   梦  王   潇

  记   者:白   云  

  摄   像:姚   杰

  后   期:陈雨松

  视   觉:姚   杰  筵   怡

关键词:记者,故事,作品,四力 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