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专题库

河北省农科院与衡水市深入实施战略科技合作

2019-06-25 10:57:01 作者:陈凤来 李巍 来源: 河北日报

  饶阳县留楚乡冠志农业园区内,农民在为盆栽蔬菜浇水灌溉。为提高蔬菜种植产量和生产效率,去年以来,饶阳县积极与省农科院对接,按照“试点先行、全县推广”的思路,将自动灌溉、远程数据采集、智能电力温控等技术应用到蔬菜种植,大大提升了蔬菜种植的生产效率。(资料图片)记者 焦磊 通讯员崔 佳栋 摄

  日前,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武彦荣(右二)、潘秀清(左一)正为阜城县许家铺村的瓜农讲解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标准。去年以来,阜城县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扶下,广泛推广集约化嫁接育苗、西瓜蜜蜂授粉、多膜覆盖等技术。去年该县西瓜年产值近10亿元。记者 焦磊 摄

  实施战略科技合作一年来,共培育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其中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7%

  “有农科院专家为我们进行技术指导,今年种植的衡4399小麦节水品种,每亩节水50吨,示范样板田产量达到每亩600公斤左右。”近日,在景县龙华镇志清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节水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合作社负责人高志清高兴地说。

  衡水市作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漏斗区,同时又是全国小麦主产区,破解“粮水之争”势在必行。“衡观35、衡4399、衡S29等衡麦系列节水品种,都是我们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可以节水30%、节肥10%、节药15%以上。”省农科院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乔文臣介绍,围绕小麦节水节肥节药绿色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他们在衡水建设了节水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9000余亩,全部与种子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这些节水系列新品种在全省的推广,每年可节约地下水开采2.5亿吨,相当于两个衡水湖的蓄水量。

  这只是省农科院与衡水市“八个一”科技合作新模式的一个缩影。2018年7月3日,省农科院与衡水市签署战略科技合作协议,省农科院组建16个专家团队抽调近百名专家,围绕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与阜城、饶阳、武邑等8个县的龙头企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出“培育一个特色产业、壮大一个龙头企业、选配一个专家团队、对接一个政府部门、确立一条‘绿色+’技术路线、创建一个优质品牌、打造一个样板基地、建立一套激励机制”的“八个一”科技合作新模式。一年来,共培育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其中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7%。

  立足高端高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省农科院研究员孙茜来到饶阳后发现,全县蔬果面积38万亩,供大于求,蔬菜大县面临发展瓶颈。与此同时高端蔬菜却供不应求,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经过调研,她提出“绿色+”集成技术,立足高端高效,面向京津市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这和该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不谋而合。

  孙茜在一座废弃了3年的农业园区里安营扎寨,建设示范温室大棚,并和她的团队开办科技夜校,教授菜农种植管理技术,引进番茄、草莓、西瓜等新品种38个,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的优质蔬菜种植。蔬菜产业的高端转型让该县迅速打开了京津市场,去年以来,阿里巴巴、美团纷纷与该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优质蔬菜直采基地,直采量达到75万吨。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帮助饶阳县报批了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为深度融入高端都市生活圈提供了科技保障。

  走进饶阳县吾固村刘新庆的大棚,红红的西红柿像挂着的一串串灯笼,熊蜂“嗡嗡”地唱着歌在为西红柿授粉。有了这个“秘密武器”,西红柿果实饱满口感好,刘新庆颇为得意。正在此进行技术指导的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生物防治中心主任王玉波亮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他们在全省11个设区市和80多个蔬菜种植重点县,进行了熊(蜜)蜂授粉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因为绿色无公害,成了高端市场的抢手货,每亩可增收2000元以上。

  衡水是我省最大的设施葡萄种植地区,饶阳、阜城、武邑等设施葡萄面积12万亩以上,但是质量和效益出现下滑,亟待进行品种和技术更新。专家团队引进光系列高端葡萄新品种,在饶阳、武邑、武强、阜城等地开展“高端品种、高效设施、高效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品牌、超高效益”的“六高”示范区建设,示范种植1000亩,蜜光、宝光等新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8%以上,平均亩产2000公斤,综合效益提升50%,解决了长期以来设施葡萄着色难等技术难题,量身定制了高端设施葡萄产业升级新模式。

  特色产业上规模,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省农科院杜瑞恒团队选育的冀酿2号高粱品种抗蚜、耐旱性好,加上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实现了全生育期免浇水、不打药绿色生产。”阜城县阜星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的殷三强激动地说。早在2016年,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便在阜城建设了特色酿造高粱示范基地,带动高粱产业规模发展,冀酿2号高粱优良的酿造品质得到贵州茅台镇和四川众多酒厂的青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新品种、新技术的品牌效应,让阜城县特色酿造高粱示范基地建设一年一个新跨越。2016年示范区种植高粱2万亩,2018年猛增到8万亩,示范区亩纯收入1000元以上,全县总产5.1万吨,产值1.48亿元。阜城县政府还以基地为展示区举办了首届“红高粱节暨农民丰收节”,订单种植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今年该县示范区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

  通过院市合作,像阜城县特色酿造高粱示范基地这样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衡水增加至17个,一片片星罗棋布的特色产业带成为衡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目前16个专家团队全部建立了专家工作站,为壮大产业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他们在帮扶地建设试验点,在试验阶段就采用观摩会等形式,吸纳经营主体、农民参与,实景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促其早转化早见效。在此基础上建立示范基地,打造产业技术标杆,增强转化势能。

  初夏时节的武邑县武罗现代农业园区里,4000亩种植的早熟红梨缀满枝头。“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成功报批了河北鑫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标准,已完成水肥一体化设施安装运行,建成10洞冷库一座,贮存能力达到1500吨。”园区总经理武进达信心满满。他说在现有红梨面积和品种的基础上,他们还将收集全国的红梨品种,进行种植展示,挖掘红梨品质和深加工潜力,完善红梨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全力打造全国红梨特色产业区。

  “院市科技‘八个一’合作模式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机制创新,实现了技术和产业的高度融合,充分调动了政府、专家、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等多方的积极性,使技术成果扎扎实实落在了大地上,有效推动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省农科院副院长张建军这样评价院市合作。

  推广农业新科技,助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我种了28亩小黑麦,种上以后,不用浇水追肥、也不用打药除草,亩产黑麦草3吨,亩纯收入600元以上!”故城县房庄镇北堤口村的村民苏五俊乐呵呵地说。今年5月底,在故城县房庄镇北堤口村实施的“旱作雨养”项目令1400亩小黑麦获得了丰收。

  为加大地下水压采力度,今年衡水市实施了两万亩“旱作雨养”项目试点,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变灌溉高产种植为适水高效种植。这样的调整需要科技保障,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责无旁贷承担了这项任务。“我们探索休耕轮作、旱作雨养及粮改饲种植新模式,饲用小黑麦与青贮玉米进行复种,形成一年两作,可替代冬小麦与夏玉米种植模式,每亩可节省地下水50吨以上。”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所长庞昭进说。

  深州、枣强是该市花生主产区,由于品种老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造成规模萎缩。在他们感到茫然时,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专家李玉荣团队来到这里,他们选择冀花545、冀花572、冀花16号、冀花19号等高油酸和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采取种子精选包衣、促花控高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集中示范,增产20%以上,深受群众欢迎。

  阜城县“漫河西瓜”远近闻名,但由于单一西瓜品种很难形成市场竞争。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瓜类室主任武彦荣早在2004年就在该县进行帮扶,在大规模示范推广集约化嫁接育苗、西瓜蜜蜂授粉、多膜覆盖、化肥农药减施、水肥一体化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同时,自2012年以来,引进新疆哈密瓜优良新品种,研发配套栽培技术,目前种植规模已达6000亩。她帮助联系对接海南的一家公司负责向全国销售,平均亩收入1万元。“产业的集聚发展使当地产生一批经纪人队伍,形成了西甜瓜购销大市场,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武彦荣说。

  作为传统种植占比较高的农业大市,衡水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院市合作就是要聚焦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进行技术攻关,集中示范推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支撑。”衡水市副市长刘玉华说,合作让农民渴求的专家走到了他们身边,有试点、有示范、有理论、有实践,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多年解决不了的难题一朝破解。(记者陈凤来通讯员李巍)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产品,衡水责任编辑:刘世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