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日前河北省黄骅市一处金元时期煮盐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房址2座、煮盐灶3座、灰坑15个,遗址中还发现铜钱、铁器、瓷碗碎片等物件,再现了金元时期的制盐业方式。
据介绍,遗址分为制盐工作区和生活区,抢救发掘面积达900平方米。遗址东南部的制盐工作区发掘面积600平方米,盐灶、灰坑及晒盐滩场分布其中。
“滩场、盐灶、灰坑等遗迹的发现,再现了金元时期的制盐方式,和我们此前发掘的唐代煮盐遗址采用的‘淋煎法’传统制盐工艺是一样的。”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说。
遗址西北部的生活区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的2处房址均为面阔三间,且带有连灶炕。大的房址形制为一单间加一套间;小的房址形制为三单间,三单间房址内的火炕旁有一坑,坑内发现有大量烧土块、木炭块以及草木灰,考古人员推测其为房内取暖用。据介绍,这是黄骅市首次发现古代制盐工人生活遗址。不同形制的房间居住了不同身份的人,连灶炕的设置及较大面积的居住空间,表明当时在此工作的盐场工人有着较好的居住条件。
“这处制盐遗址位于享有‘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之称的黄骅市海丰镇遗址东北6公里处。这是黄骅市首次发现金元时期的煮盐遗址,填补了河北省金元时期制盐业历史的空白。黄骅及附近地区作为我国古代三大盐场之一长芦盐场的主产地,此前还发现过东周及隋唐制盐遗址,而此次发掘相当于一个重要连接点,把黄骅制盐历史从东周到明清有机串联起来,说明黄骅制盐历史源远流长且一脉相承,对于中国制盐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张宝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