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抓党建 防疫情 促脱贫 保小康•第一书记扶贫记③】 郭安治:用真心付真情,百姓不富誓不休

2020-07-13 14:39:30 作者:郭庆敏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核心看点】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也是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在郭安治的带领下,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因地制宜,发展了玫珑瓜、金莲花种植等绿色富民产业,一跃成为扶贫典型示范村。

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在介绍八顷村发展计划。  郭庆敏 摄

  长城网讯(记者 郭庆敏)“听说申请的补偿款快批下来了,我赶紧到有关部门打问一下。”近日,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县城,郭安治告诉记者。

  郭安治是河北省广电局驻围场八顷村的第一书记。他所说的“补偿款”,是今年4月村里的大棚受到大风损坏后,经过积极跑办,有关单位给予的救助补偿金。“大概能有十四五万元。”郭安治说。

  两年多的“第一书记”生涯,让45岁的郭安治俨然成了八顷村的一员——皮肤晒黑了,甚至连说话都带有塞北口音。“郭书记做事,比我们这些本村人还要上心。”八顷村党总支书记唐凤岐对记者说。

  2019年底,八顷村实现整村脱贫,村集体收入增加到30万元,成为全省扶贫典型示范村。“为了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自己付出再多,也值。”郭安治说。

  产业富民,村民融入产业链

  八顷村位于围场西北部,曾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坝上一场风,年初到年终。庄稼白忙活,挣钱靠打工”,这样的顺口溜真实描写了当年的场景。全村449户1153人中,有贫困户187户449人。

  “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2018年3月10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郭安治甫一到岗,就在工作日志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此时,有一件事正迫切地等着他去做——尽快搭建占地148亩的瓜棚。

  原来,村里与海南一家企业签订了玫珑瓜种植项目,但却没钱建棚。眼看春耕已经开始,种植迫在眉睫,村民们心里都很急。

  “为了建起大棚,我把所有的关系都用上了。”郭安治说。石家庄、衡水、廊坊……他一刻不停地奔波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霸州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被郭安治的精神感动了,决定赊给八顷村124万元钢材,解了建棚的燃眉之急。

  152个冷棚的玫珑瓜产业基地建了起来,带动105个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实现了脱贫增收。“当年,仅贫困群众务工一项,就实现收入70万元,村集体也增加了13万元的收入。”郭安治说。

  2019年,工作组和村“两委”又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扩大种植规模,使玫珑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带贫减贫能力进一步增强,村民们高兴地把玫珑瓜称为“富民瓜”。

  今年63岁赵尽文患有肝病,干不得重活,是八顷村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些年,为了看病,花了不少钱。”正在玫珑瓜棚里喷药的赵尽文说,如今,仅流转土地一项,他就年收租金近3000元。“村里安排我在这里打零工,除草、喷药、修枝、摘瓜等,活不累,一天能收入100元左右。”

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尽文正在玫珑瓜棚里喷药。  郭庆敏 摄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也是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两年多年,在郭安治的带领下,八顷村因地制宜,发展了玫珑瓜、金莲花、富硒土豆、菊芋、菊苣等特色扶贫产业和村级光伏项目,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扶贫产业全覆盖。

  生态扶贫,绿色发展益处多

  绿旺旺的菊苣地里,70岁的曹桂芬一边清除杂草,一边和身旁的村民说说笑笑。

  “我和老伴的身体都不好,多亏郭书记引进了这些产业,不仅让我能收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儿干。”曹桂芬说,她是八顷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3亩地流转到村里成立的公司,用于种植金莲花,每亩地每年能收入租金700元,每年年底还可分红600元。

郭安治(左)向曹桂芬了解近期的生活情况。  郭庆敏 摄

  “种植金莲花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之一。”郭安治说。

  金莲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当地群众生计匮乏和保护机制不足,八顷村周边的野生金莲花曾被过度采摘,导致其生长环境被破坏,产量急剧下降。

  “驻村工作组请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专家认为,这里适合种植金莲花。”八顷村党总支书记唐凤岐告诉记者,工作组积极争取生态环保资金,建起了占地60亩的金莲花园区,不仅带动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增收28万元,还使野生金莲花族群得到了保护。

  70岁的八顷村村民乔文明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和在园区务工,一年收入7000元。“靠这些收入,我家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再加上养老金,今后的日子再也不用愁了。”他高兴地说。

  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就要种植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的植物。在推广金莲花、有机富硒马铃薯、玫珑瓜等特色种植的基础上,驻村工作组从去年开始引导村民种植菊芋和菊苣。

  目前,八顷村集中种植菊芋的面积达30多亩,给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产品很畅销。”驻村工作组组员王建军说,“客商专门过来采购,往往是,刚开始装车,钱就打了过来。”

  2019年2月,八顷村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八顷村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验证。”郭安治说。

  急民所需,排忧解难聚人心

  见到郭安治,八顷村71岁的村民李福脸上堆满了笑容:“多亏了郭书记,让我们一家人再也不用受穷了。”

  李福的儿子名叫李春生,正在北京打工,一个月能收入4000多元。

  李春生和郭安治之间,有个“一份协议书,两个红手印”的故事——

  以前,李春生养獭兔赔了钱,生活陷入困境。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搞起了柴鸡养殖。2018年6月的一天深夜,他找到郭安治,表示想扩大养殖规模,急需5万元!

  听明对方来意,郭安治连夜拨通妻子的电话,征得同意,把准备装修石家庄新房的5万元借给了李春生。

  “接过5万元现金,李春生热泪盈眶,说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郭安治介绍说,为了防止李春生产生依赖思想,双方立下协议——借期一年,到期还款,不要利息。

  用这笔“借款”,李春生扩建了鸡舍。通过父子俩精心打理,存栏量很快就达到1500只,还带动6个贫困户发展了柴鸡养殖业。

  “光买鸡蛋,一年就能收入两三万元。”李福说,今年,儿子见家里的养鸡场步入正轨,就到北京打工,把家里的一摊交给了自己,“现在的政策好,大家干劲都挺足。”

站在新扩建的鸡舍前,李福满脸笑容。  郭庆敏 摄

  “疫情期间,鸡蛋出现滞销,我又开着私家车,四处推销,帮他卖了30多箱。”郭安治说。

  华春义危房改造没钱垫付,郭安治协调爱心人士提供借款;李凤树的家人瘫痪在床,郭安治联系朋友送去5000元慰问金;从有福家发生火灾,郭安治帮他申请救助措施;80多岁的岳万祥病了,郭安治联系承德市医院帮助转诊治疗……两年多来,郭安治带领工作组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60多件次。“我儿子是小儿麻痹患者,我们家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是郭书记帮忙解决的。”59岁的陈淑连对记者说,“郭书记的好,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甚至,郭安治的家人也参与到八顷村的扶贫工作中。郭安治的父母利用当医生和大学校长的职业优势,多次来到八顷村,为老年人义诊看病、为贫困学子讲课赠书。“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在农产品销售、项目跑办上,我的亲友都提供过大量帮助。”郭安治说。

郭安治的母亲(左)在为八顷村村民义诊。  王建军 摄

  41岁的高玉春是村里的土豆种植大户,去年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郭书记的言行感动了我。”她说,“我多次看见郭书记帮助我生病的公婆和小叔子,坚定了我跟党走的信心。”

  生产过程中,浇水、锄草、装货一类的活儿,高玉春优先使用贫困人口,“我也要向郭书记学习,帮助大家共同富裕。”她说。

土豆种植大户高玉春(右)优先帮助贫困户就业。 郭庆敏 摄

  【第一书记感言】用心用情用力,造福扶贫地

  郭安治:在八顷村工作两年多,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看到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整村实现脱贫出列,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感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扶贫工作,处处连着民心。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坚持带着责任和感情开展帮扶工作,以身作则,带头实干,用真心付真情,为村民抒忧解困。同时,我的父母也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为贫困群众义诊、为返乡学子讲课……可以说,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干好工作,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没有理由不完成扶贫重任。

  八顷村虽然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但防止致贫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与担当,确保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人民交一份优异答卷。

关键词:郭安治,心情力,致富,八顷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