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微视频】泊头泥塑:指尖上的传承

2020-07-15 11:21:41 作者:冯硕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许艳艳 报道

  7月7日,记者来到沧州泊头市军西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掀帘进屋,只见上百件泥塑作品整齐摆放在展示架上。喜羊羊、灰太狼、兔爷、包拯、郭子仪等混在一起,颇为喜感。

  “三痴斋”泥塑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名著,人物刻画传神。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走进一组红楼梦人物泥塑,细细端详,大色块的使用,让泥塑在细腻中不失厚重;人物表情写实,眼神传神且各不相同;性格亦呼之欲出,欣赏的同时,似可与泥塑间展开“对话”。另一件包拯泥塑,沿用京剧中的黑脸造型,同时将头身比例压缩至1∶2,最终呈现的包拯可爱又不失威严。

  在另一侧未经上色的泥塑前,记者驻足观看。造型各异的神兽、狮子,嘴巴大张的女孩等,与上色泥塑比,魅力不减。凑近打量,狮子的舌头翻卷出漂亮的弧度,女孩的缕缕头发层次分明,趣味十足。

  这里是传承已超百年的泊头“三痴斋”泥塑工作室。谈及泊头泥塑的独特魅力,泊头“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人宋长峰一语道破,“大运河畔的地理位置为泊头泥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泊头泥塑讲究‘塑’跟‘绘’并重,泥塑做完不彩绘,一样可以看出人物的机理和表情。”

  在泊头泥塑史上,“三痴斋”泥塑影响巨大。“三痴斋”泥塑工艺发端于清光绪年间,如今已有148年的历史。百年的传承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泊头“三痴斋”泥塑于2013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长峰结合大众审美,对泥塑作品加以创新。他将包拯头身比例调整为12,制作出的包拯可爱又不失威严。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像其他非遗一样,泥塑也面临着吸引当下受众的发展困境,不过我很看好它的未来。要想让更多人接受泥塑艺术,就要往前求、往深挖。”

  宋长峰缓缓道来:“往前求,就是顺应当下大众审美,比如我们做了灰太狼、喜羊羊、熊出没、小黄人,就是从娃娃开始培养大众对泥塑的喜爱;往深挖,即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雕塑元素,展现中国泥彩塑之美。”

  宋长峰来到工作间,拿起一尊人物泥塑的半成品,从工具包中抽出塑型刀,一遍遍在人物的鞋上拍打、压刻。不一会儿,原本扁平的泥巴上棱角分明,可清晰分辨出左右脚。

  泥塑制作共有十几道工序,皆为手工制作。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在他身旁,徒弟刘丽娜正在为一批寿星泥塑上色。“我们不能将泥塑停留在非遗上,而是通过走泥塑工艺品化的路子,形成商品,这样才能让大众看到并爱上这门艺术。”宋长峰说,“‘三痴斋’从2008年开始,通过生产企业定制产品实现盈利。”

  盈利的同时,宋长峰也意识到培养后继人才的紧迫性。“从选土到造型再到上色,泥塑的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制作,如果这项手艺失传,对这门艺术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刘丽娜正在赶制一批寿星泥塑,通过销售企业定制产品,“三痴斋”泥塑工作室已实现盈利。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宋长峰从2008年开始收徒传艺,目前共带出17个徒弟。此外,他还在家中、学校开设泥塑体验课,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泥塑、爱上泥塑。

  对于泥塑的未来,宋长峰充满信心。“经过历史的沉淀,如今我们泥塑行业的整体水平,以及国家对泥塑的保护、挖掘和整理,都达到了非常好的程度,加上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大家对于收藏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泥塑的春天就要来了。”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泥塑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