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来自河北易地扶贫搬迁一线的报道⑦】搬出山沟沟 生活大变样

2020-09-01 16:06:14 作者:信贺宁 王守一 冯燕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长城网记者 信贺宁 王守一 通讯员 冯燕

  在承德围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安居小区的院儿里,灰白格调的二层小楼在蓝天白云、绿草红花的映衬下更显清新靓丽,透过明亮的窗户,各色盆栽摆满家家户户的窗台,尽情沐浴着山间阳光……

  这样的场景不禁引人联想: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向往,让长期居住在深山沟里的群众不约而同用鲜花绿植精心装点新屋?

在围场幸福安居小区,家家户户的窗台上摆满各色盆栽。 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连续7天,记者在一条条蜿蜒平坦的乡间山路上穿行,实地走访了承德市近10个被群山环抱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一次次“豁然开朗”的惊喜中,走进搬迁群众搬离山沟之后的新生活——

  张玉凤烧得一手好菜,从顺道地村坎儿沟搬到东丽新村安置区后,她觉得最开心的是每天晌午下地回来,不用出厨房,20来分钟就能做成一桌香喷喷的午饭,用水用电用气都很方便。“沟里条件差,连小卖店都没有,碰上缺个油盐酱醋啥的,来不及到镇上买,还得去邻居家借。”

  搬进新家后,小欣宇的第一感觉是大、敞亮。在她的印象里,老家屋里又黑又窄,卧室的墙上还糊着厚厚一层报纸,房子前后都是山。“以前只能玩捉迷藏、投沙包一类的游戏,现在我和小伙伴儿最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院儿里兜风。”

孩子们在滦平县安纯沟门安置区内追逐玩耍。 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从苇子峪村南沟搬到15里地外的安置区后,肖凤艳心里最舒坦的就是邻居变多了,氛围变好了,心里不觉得孤独了。“沟里零零散散住着七八户,平时找不到可以说说笑笑的人,很少有那种喜悦的心情。”

  说起孩子上学的事儿,今年60岁的卢凤义算了一笔账:住在沟里的时候,孩子出去上学坐车一星期要花50元,搬出来以后,不仅坐车方便了,还能少花30元。“区别太大了!一星期省30元,一个月下来就省出100多元!”

  令朱成林没想到的是,搬迁后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有了新牛舍,这下孩子上学的费用和家里的日常开销就都解决了,心里甭提多踏实了!“我腿脚不太方便,种地、打工都不如在家多养几头牛。以前山上的牛圈只能养七八头牛,搬出来以后我一口气养了14头,今后全靠这些牛来提高生活水平了!”

朱成林看护自家牛群。 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黄宪国来说,今年的奋斗目标是种好2个蘑菇棚,赚上5万块钱,致富的信心特别足。“今年我先把种植蘑菇棚的技术学好,来年把技术教给其他村民,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在大山里生活了近70年的齐文茹觉得,搬迁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做饭、取暖、交通方便了,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家家户户对美好生活都有了更具体的向往和期待。“桃山小区新家美,蚁水河畔变新庄,偏远村民来入住,幸福日子长又长。”像这样歌颂搬迁后美好新生活的诗句,齐文茹写了不下30首。

  ……

齐文茹认真写下自创小诗,表达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感想。 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山长水长,比不过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长长向往。人们用最朴实的话语,讲述着自家的新变化,传达的却是心底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与希冀。

  而改变,来之不易。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承德县采用户申请、村审核、乡复核、县审批流程,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实现应搬尽搬;滦平建设完成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17个,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丰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网格化”管理组织,采取“区片长+楼栋长+单元长”管理模式加强社区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绿化亮化保护、垃圾清运、车辆停放等方面管理……在千头万绪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一项项扎扎实实的典型做法脱颖而出。

  新家新生活孕育着新故事新希望。对在山沟里居住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们来说,从沟里搬出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在用鲜花装点新屋的同时,一幅幅走出山沟沟,改变贫困生活面貌的美好画卷,正由搬迁群众自己努力描绘。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致富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