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广府古城被誉为“太极拳之乡”。
■太极拳爱好者庆祝“申遗”成功。
■太极拳运动老少皆宜。
相关链接
艰难申遗之路
2008年8月,国家确定太极拳为申报项目,太极拳开始筹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9月,因全世界仅申报115项,中国申报项目相对较多,联合国评委指出:包括太极拳、少林功夫、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等在内的12个项目,定义上需要修改。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限制申报数目,当年只准报两项。文化部最终确定申报京剧和中医针灸,太极拳又被搁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一次只能报一个项目。
2011年,我国申报了皮影戏,太极拳无缘申遗。
2013年,我国申报了珠算,太极拳再次无缘申遗。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12月17日,我国申报的非遗项目“中国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国共有7个太极拳项目列入非遗名录,其中,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以及邢台市任泽区的王其和太极拳共3个项目榜上有名,这彰显了燕赵大地太极拳文化的厚重底蕴。
集传统文化之大成
太极拳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汇聚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是道、儒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论与武术、艺术、中医等国粹的完美结合,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习练,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功效。
对于太极拳的溯源形成,普遍认为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先河,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的原型。经过不断创新和演变,如今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王其和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与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不断加大推广力度。
2006年5月,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燕赵自古多豪杰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亿人习练太极拳,而在各门派中,发源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杨式太极拳占据80%左右,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流传甚广的武式太极拳也同样出自永年。
永年区广府古城居民赵现平今年60岁,系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据其介绍,杨式太极拳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由广府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
杨露禅出生于1799年,相传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做工时学拳,后独创门派,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杨露禅的拳术因舒展大方、刚柔内含、练法简易深受大众喜爱,后经他的儿子、孙子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都是由其演化而成。
武氏太极拳被誉为“干枝老梅”,创始人武禹襄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系同一时代人,两人经常一起切磋武艺。据第六代传人王艳萍介绍,武禹襄老先生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创编了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武氏太极拳,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注重“因敌变化、借力打人”。
王其和式太极拳来自邢台市任泽区,创始人王其和出生于1889年,自幼练习洪拳,约于1909年师从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又于1914年师从杨澄甫学习杨式太极拳,融合贯通、自成一家。现在,该套拳路已作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载入《永年太极拳志》;2013年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王其和太极拳以“德、顺、轻、静、松、柔、圆、缓、匀、空”为十字要诀,讲究“学拳先学德,练拳先练顺”。该拳自创始以来,最早由任县传播到邢台地区巨鹿、平乡、广宗、隆尧、宁晋等县,并随着第三、四代传人交流范围的扩大,逐渐传入天津、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新疆、东北、福建及台湾等地,习练者数以万计。随着交流的便捷和各类媒体的推介,已广为海内外武术文化界所熟知。
有关人士认为,杨氏、武氏、王其和式虽然拳法套路不同,但其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是相通的,不仅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而且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
从广府走向世界
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12月18日上午,杨氏、武氏太极拳发祥地、国家5A旅游景区永年广府古城通过各种方式庆祝中国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邯郸市永年区委书记侯有民介绍,广府古城是享誉中外的古城、水城、太极城,近200年来,这里涌现出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等一批太极拳泰斗、大师和名家,他们不但研习太极,而且广收门徒,使太极拳从广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自1991年以来,永年区已连续举办十四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十届广府太极拳年会、武式太极拳高峰论坛等,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打造世界太极拳文化旅游目的地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在永年区广府古城表示,“申遗”成功既是对中国太极拳在哲学理念、文化交流、健身养生、修心养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中国太极拳在全世界发扬光大、造福人类的难得契机,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记者从永年区了解到,为全力做好太极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引领者,当地正大力实施"5321"工程,也就是建强太极拳师、教练员、太极拳表演、宣传推广、太极文化研究5支队伍;办好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广府太极拳年会、传统太极拳推手擂台赛3项赛事;建设太极拳文化研究、太极拳培训两个中心;壮大太极文化一个产业,全力打造世界太极拳文化旅游目的地。
截至目前,永年区共有各类太极传习所60余家,群众社团组织200多个,全区大约80%的居民习练太极拳,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记者 王铎 通讯员 赵明 胡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