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敬双为孩子们展示手织汉锦技艺。(资料片)新华社发
去年举行的“中国马镇杯”第二届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决赛上,一台名为“喳喳手绘织布机”作品从100件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唯一金奖。它出自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巨鹿手织汉锦技艺邢台市传承人邱敬双之手。
邱敬双,出生于织锦世家,师从姥姥和母亲,不断创新传承古老手工技艺,不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更让古老的汉锦技艺与现代生活不断融合,实现了活态传承。
“家乡的手工织布有着悠久的历史。”邱敬双说,手织汉锦技艺相传由西汉年间巨鹿人陈宝光妻发明,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需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这种织布技艺以22种基本色线为基础,可以变幻出近两千种绚丽多彩的图案。
1976年出生的邱敬双,儿时最深的记忆,是母亲操作着老式织布机娴熟织布的场景。从小看着母亲织布,邱敬双对织布机有着深厚的感情。2006年初,邱敬双到西安出差,偶然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当地一家粗布手工坊的新闻,“我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手工织布也能做出名堂来,我也要让家乡的传统手工汉锦走出去!”
一条新闻报道,点亮了邱敬双织布创业的梦想。
梦想变成现实,并非一帆风顺。从西安回到家,邱敬双在丈夫刘要强的支持下,立马张罗起创业。有母亲这位织布能手“坐镇”,邱敬双又说服了村里五六位有织布手艺的妇女,在巨鹿县小王路村娘家小院里开起了织布加工坊。忙活了大半年,布织出来了,但由于染色技术不过关,织出的布掉色严重,根本卖不出去。
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邱敬双聘请了专家解决染色难题。此后,她又在花型设计、色彩搭配上下起功夫。在传统柳条、彩条、方格、提花四大花色的基础上,研发出喜上眉梢、人间彩虹、步步升高等8个系列百余个花色品种,还将布匹加工成床上用品、旗袍、童装、围巾、布鞋等一系列粗布产品。第一批货,成功销往内蒙古,产品一炮打响。
小小一块手工织布,不仅能带动一个大产业,还能为一方百姓织出幸福新生活。2007年,创业成功的邱敬双成立了七夕乞巧汉织锦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织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巨鹿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50岁的侯瑞英,是巨鹿县小王路村人,丈夫和孩子在外地打工、上学,她跟婆婆留守老家务农。自2007年起,侯瑞英加入合作社,利用空闲时间织布。“以前每天的生活就是做饭、照顾老人、下地干活。现在我也有了工作,每年大门不出就能挣八九千元。”挣上工资的侯瑞英,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
在附近村镇,很多妇女跟侯瑞英一样,当起了不出门的“织女”。邱敬双免费为她们举办100多期创业培训班,共计培训万余人,仅在巨鹿县就带动了3个乡镇8个村庄的300多名村民参与汉织锦加工。同时,在平乡、广宗等地分别成立了合作社分社。截至目前,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米手织布和三万双布鞋,总产值达1.2亿元。
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邱敬双意识到,要让古老的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下去,就要与时俱进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接受,尤其要让青少年接受并喜爱。为此,从2018年起,邱敬双着手研发面向少年儿童使用的手绘喳喳织布机。“这款织布机小巧玲珑,是传统织布机的简化版,孩子们很容易上手,一两个小时内就能织出杯垫、餐垫、小挂毯等成品,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手织汉锦技艺的魅力。”邱敬双说。
近年来,邱敬双还在巨鹿县曹辛庄明德小学等学校设立了非遗传习所。学生们每周上一节“织布”课,体验传统手织布的纺线、经线、织布等工序,学习手织汉锦技艺。“培养学生对非遗的持续兴趣,实际上就是在培养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邱敬双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把传统技艺传承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上古老非遗文化。 (记者 曹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