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黄国清)名城孕育名校,名校成就名城。唐山市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以来,华北理工大学积极搭建平台,践行“医工融合”,淬炼“中国创造”,在“工科与医科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校城融合”与“医工融合”双飞翼的支持下,该校吴振刚科研团队的高吸水性树脂研究结出了硕果,“融来”了经济效益和科研成就的双丰收。
在“校城融合”中人才是关键。为协同开发人才智力资源,唐山市实施校城人才资源共同开发、联合培养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渠道。吴振刚,1974年生于唐山,华北理工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药物合成和精细化学品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开展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基础研究和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研究。
“从0到1的原始创新很重要,用于解决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从1到100的集成创新也很重要,可以解决转化应用的技术难题。”这是吴振刚副教授20多年专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心得体会。
“校城融合”重在产业体系对接服务,促进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和创新,引领全市新业态发展。加入华北理工大学21年来,吴振刚将高吸水性树脂——一种能够吸收自身重量成百上千倍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在药物和生理卫生材料领域、工农业领域开展应用研究以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领域深耕细作,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高吸水性树脂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由于其超强的吸水性能,可以用于多种涉及到与水有关的领域,可以高效率的替代棉花、木浆,用于高品质的吸水、保水和阻水产品等。从1998年大学毕业起,他已经预见到高吸水性树脂会在未来受到全球精细化工行业的瞩目和青睐,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特种材料。唐山博亚树脂有限公司掌舵人姚子忠也非常看好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双方经过多次沟通,建立了高吸水性树脂的联合研发实验室,响应唐山市“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华北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的政策优势,构建了跨学院的联合研发团队,持续签订了多个累计500多万元的科研合同,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对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工艺革新、节能环保、材料功能改进和生产线自动化创新等多个领域对这种高科技材料进行了攻关。
吴振刚带领的科研团队持续专注的研究结出了硕果。
2014年构建了一条华北和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条万吨级高吸水性树脂工业化生产线;
2016年企业获得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2017年针对生产耗能环节进行节能改造,年节约标煤超千吨;
2019年研发出抗菌型高分子,作为市场上特殊功能的高吸水性树脂,产值累计超过1亿元;
2020年研发出专利产品高速混合机用于生产线替代慢速混合机,年节电400万度;
2020年唐山博亚树脂有限公司获得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1正在帮助企业申请河北省单项冠军制造企业。
“强调代表性成果,意味着在学术评价中重点看成果的意义、价值、实际贡献等,而不再是简单地数论文、著作、专利的数量。”吴振刚副教授多年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坚持将科研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带领团队的同事进步,以产学研用为主线,培养了多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未来的科研及产业化过程中,吴振刚将继续秉承对科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致力于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构筑从基础科研到转化应用的桥梁,形成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中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华北理工大学还有无数个像吴振刚副教授这样的科研人才队伍,该校学科群建设与唐山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正在奏响更华美的乐章。在“校城融合”与“医工融合”双飞翼的支持下,名城与名校的融合发展将实现华北理工大学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唐山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精准对接,为唐山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也为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