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乡村振兴·我的故事 | 憨态可掬虎头鞋 蹚出一条致富路

2022-11-05 14:06:49 作者: 来源: 邢台市全媒体中心
分享:

  小时候穿着虎头鞋长大,长大后将虎头鞋绣出更多花样,绣出一条带领乡亲致富的路……近日,记者采访了邢台任泽区大屯乡三北张村的尚孟青,看她通过绣制虎头鞋带领乡亲一起致富的故事。

  人物档案:尚孟青,1987年出生,邢台市任泽区大屯乡三北张村村民,虎头鞋制作技艺传承人,20岁开始和母亲一起制作虎头鞋创业,九玲(九领)虎头鞋厂负责人。

  “乡亲”式经营 便捷式致富

  在三北张村内,一处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农家院子,就是九玲(九领)虎头鞋厂,也是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这个时候正是他们一年中较忙的时期。“有不少订单等着赶制。”尚孟青介绍,虎头鞋制作需要20多道工序,相当复杂,而为基地干活的人都是周边村里的村民,更是需要照顾家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方便乡亲们,他们采取了“基地+散户”的经营模式,工人既可以到基地来干活,也可以在自家干活。

  村民孙海平,经常是把孙子孙女安置好之后,就来基地打工,每天挣个零花钱。她告诉记者:“做鞋是计件工资,既不耽误农活也能干家务,一天能挣几十块,很满意。”

  还有一些乡亲足不出户挣工资,其中不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因病致贫的家庭一起致富,我们会送料上门。”尚孟青介绍,乡亲可以通过电话从她这里领活,她会派人把料送过去,等乡亲加工完,他们再上门去收。

  纳鞋底、绣虎脸、缝“王”字、扎虎须、掩鞋口……只有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工序,虎头鞋才能更加周正、立体,看起来憨态可掬、虎虎生威。“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尚孟青说,很多工序必须手工做,缝纫机代替不了。

  小时候的温暖 长大后的出路

  憨态可掬、虎头虎脑的虎头鞋在任泽区家喻户晓,尚孟青的记忆里更有着很多关于虎头鞋的温暖。“我小时候穿过虎头鞋,我的两个孩子小时候也都穿过姥姥做的虎头鞋。”尚孟青说,家乡的孩子小时候都穿过虎头鞋,虎头鞋代表着长辈对孩子的浓浓祝福。

  尚孟青介绍,在民间寓意驱病辟邪的虎头鞋,是姥姥在孩子过“十二天”的时候送上的礼物和祝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幼年时光。尚孟青的母亲因为虎头鞋做得好,经常被亲朋好友委托做虎头鞋。尚孟青姊妹四个,尚孟青最爱做手工,也学到了母亲的全套虎头鞋制作技艺。

  2007年,20岁的她和母亲杨新弱一起创业,制售特色产品虎头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我们的绣工也只有四五个。”尚孟青说,因纯手工制作、用料考究、做工细腻,他们的虎头鞋很快打开了销路。不仅十里八乡的乡亲来买,山东、山西的客商也慕名而来,小小虎头鞋成了村里的“大买卖”,订单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

  “既然有市场,那咱就可以带动更多人一起致富。”两年后,尚孟青开始着手扩大厂房、增加设备、招募工人。

  传承文化遗产 开拓致富之路

  如今,尚孟青的虎头鞋制作基地占地600多平方米,集材料室、成品库房为一体,带动着周边8个行政村的100多户村民,一起走在绣虎头鞋的致富路上。

  “我们采取‘基地+散户’方式,根据绣工的特长进行分工,擅长纳鞋底的就只做鞋底,擅长绣花的就专门绣花,这样一来,产品产量、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尚孟青说,通过“派单”的方式,可以将周边的老人、巧人组织起来共同绣制,带动了闲散劳动力增收。

  尚孟青说,虎头鞋市场的打开,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好政策。2010年,虎头鞋制作技艺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她的虎头鞋制作基地被河北省妇联评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巧手坊”。2021年,该项制作技艺被列入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文化做底,销路更容易打开,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尚孟青说,现在她的虎头鞋制作已成为一项集虎鞋、龙凤鞋、五毒鞋、扎根鞋等8种类型的特色产业,同时也在向虎枕、虎头饰品等工艺品、母婴用品方向拓展,她的产品也已销至全国各地。另外,随着基地规模及人员队伍的壮大,她正式注册了“嘟乐琦”商标,积极开启网上销售平台。她希望当好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把虎头鞋制作技艺传承好、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让更多姐妹们有活干、有奔头。

  记者手记:传承中发展 发展中传承

  尚孟青和母亲从大家身边习以为常的虎头鞋开始,把不起眼的虎头鞋做好了、做精了,成就了“大买卖”,也让更多的妇女成了致富路上的行家里手。她告诉记者“穿虎头鞋的孩子可能比以前少了,但有关虎头鞋的文化不会少。”尚孟青扎根非遗文化,通过基地的不断壮大带领更多人实现增收致富,同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她的产品走得更远、被传承得更好。

  作为一项非遗的传承人,在传承的同时开拓致富之路,文化经济双丰收,这才是更好地继承、发展、振兴。

关键词:邢台,虎头鞋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