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患者比例高达75%。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等。这4种慢性病最为常见,对人民健康影响最大。
为发挥中医药强省的资源优势,提高河北省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管理水平,增强中医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健康服务。4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委会主办的“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心脑高峰论坛”在石家庄隆重举行。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佃贵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戴明启、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李晶教授、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魏聪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王冬梅教授等4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中医络病理论在慢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交流络病理论成果转化在临床中的发展及应用。
李佃贵发表致辞
在开幕式上,李佃贵国医大师表示,中医络病研究作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始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戴明启副会长指出,由吴以岭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保护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该成果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作出了示范。
戴明启发表致辞
脉络学说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取得三大进展
魏聪教授作汇报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 教授就曾提出“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即代谢综合征易导致斑块受损,引发急性心梗,进而产生心律失常,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最终导致死亡。这些事件因果相连、递进发展,后果严重。魏聪教授强调,单病种治疗难以有效遏制心血管事件链,亟需开辟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有效新途径。
基于此背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启动。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取得三大重要进展。
进展一: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揭示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丰富发展脉络学说。该研究对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此病变过程中存在着卫气失常(卫气郁滞、热盛伤津、卫气虚滞、卫阳不足)和营气失常(营血亏虚、营阴不足、阴虚内热)。两者结合会产生一些病理产物,如湿痰、瘀血、水饮、绌急、失荣,从而形成了凝(代谢综合征)—雍(动脉硬化/冠心病)—塞(急性心肌梗死)—不通(心梗后心律失常/心衰)疾病发生规律,揭示了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辨证用药规律。
进展二:对接国际标准,启动以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的大样本循证研究,为中医药循证评价提供重要示范,为制定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的中国方案奠定基础。该项目包含五项循证研究,共纳入8896例受试者,五项研究目前均已揭盲,取得阳性结果,证实了通络药物津力达颗粒、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围绕心血管事件链进展的相关重大疾病及关键环节具有良好疗效。
进展三:揭示通络“治本病,防未病”的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疗效机制。研究围绕凝、雍、塞、不通的病变环节,从控制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三个方面开展基础研究,探寻作用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应综合衡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药物
赵玉英教授作汇报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约为1%~4%,而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检测其发病率则高达40%~75%。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赵玉英教授指出室早的总体治疗观念已经逐渐更新,纠正心律失常与治疗病因同等权重;对治疗终点的判定不能以频率减少为标准,应注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双重作用,综合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权衡利弊得失选药。
在药物治疗中,参松养心胶囊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广大专家认可。赵玉英教授介绍,参松养心胶囊等经国内多个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其可有效减少室早数量,改善室早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对于心功能不全和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的患者,它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与提高窦性心率6~12次/min。
因其良好的循证研究结果,参松养心胶囊获《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对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可考虑参松养心胶囊治疗 (IIa类推荐,A级证据)。
中西医结合为解决当前心衰诊疗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丁超教授作汇报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丁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根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约有心衰患者1210万,每年新发300万。同时,心衰5年内的死亡率>50%,甚至高于部分肿瘤的死亡率,而且有较高的再住院率,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总体而言,心衰患者基数大、预后不理想、治疗需求高是当前临床面临的现状。
丁超教授强调,解决当前心衰诊疗困境,需要有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能具有更新的作用机制和干预通路,与现有药物相比可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创新中药芪苈强心胶囊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用芪苈强心可显著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提高6min步行距离,证实了其在西医国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舒张性心衰的Meta分析显示,芪苈强心能显著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基于良好的循证研究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成为《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和《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中唯一推荐的中成药。
延缓斑块进展,降低卒中复发—通络药物开创心脑血管病防治新途径
苏志伟教授作汇报
随着中医诊疗的发展,通络治法从70年代的活血化瘀,发展到现在的益气活血通络。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络药物通心络胶囊组方包括益气通络的人参,辛香通络的降香、冰片,化瘀通络的水蛭、土元,和搜风通络的全蝎、蜈蚣、蝉蜕。全方具有疏畅络气、剔除络瘀、搜风解痉的功效,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多靶点治疗缺血性卒中里都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中医院苏志伟教授介绍,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基础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能够通过降脂、抗炎、抗氧化、调节外膜神经功能等“多样效应”增加斑块稳定性;还能抑制斑块内微血管滋生,调节斑块成分减轻动脉硬化程度,降低斑块易损指数。循证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以延缓颈动脉IMT,延缓斑块面积进展。
在治疗缺血性卒中方面,基础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保护微血管结构,促进微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改善脑血流灌注;进一步研究发现,通心络能促进丘脑远隔部位微血管及神经元新生,改善大鼠皮层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微血管新功能,增加急性脑梗死小鼠脑缺血区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有效改善血脑屏障功能,减少脑组织损伤;保护急性脑梗血脑屏障、改善神经功能。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卒中一年复发率33%。
基于通心络胶囊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为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充分了解和规范使用通心络胶囊,上海卒中学会和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共同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编撰了《通心络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期待临床医生在专家建议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通心络胶囊,使更多患者受益。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作为河北中医药研究的排头兵,多年来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专题培训,为广大医生学者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中医学领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络病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带动相关学科研究和团队建设,推动络病学成果转化和学科发展。
此次学术年会深入探讨通络药物在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疾病防治中发挥的确切疗效及重大研究成果,为河北省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学术沟通与科研创新交流的平台,为促进河北省心血管领域中西医融合,提升慢病防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