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吴苗苗
盛夏时节,走进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干净宽敞的乡间小路纵横交错,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整洁怡人,庭前路边的鲜花姹紫嫣红,孩子在门前玩耍,老人坐在树下闲聊。
近年来,南马庄村瞄准市场需求,打好“特色牌”,积极发展羊肚菌、金耳、榆黄蘑等珍稀食用菌种植,智慧农业“特”色凸显,产业培育“新”意盎然,“南菌北种”让“幸福之花”开遍南马庄。
南马庄村村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南菌北种”让乡村产业迭代焕新
7月26日一大早,新河县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杨鹏辉就来到南马庄村的智慧微工厂,查看金耳的生长情况。经过智能化温控种植的金耳,像一束束绽放的花簇,整整齐齐“开”在车间内的种植架上。
“现在金耳正处在转色阶段,再过一星期,等金耳变得金灿灿,就可以走向市场。”杨鹏辉介绍,成品的金耳重量在半斤左右,一个微工厂可以放置3000棒菌棒,一个批次就能收获近3000斤,预计年产值可以达到50万元。
金耳,别名黄金银耳,被称为“菌中黄金”,营养含量是普通银耳的20倍,也是近年来南马庄村践行珍稀食用菌菇产业发展中探索南菌北种的新品种。
杨鹏辉(左)向记者介绍金耳。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据杨鹏辉介绍,野生金耳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1800米至3200米的高海拔地区,对温度、湿度、光线、通风等要求都较为苛刻。
这些产自南方的“小宝贝”,如何实现在北方种养?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立岭介绍,这就得益于智慧微工厂的打造了。
智慧微工厂是南马庄村2023年招商引来的新项目,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菌菇回购,农户预计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同时,还有40多名村民在这里打工,根据工作量每天收入90元到200元不等。
智慧微工厂里成熟的金耳。资料图
智慧微工厂的全称是“5G智慧微工厂”,别看厂内面积仅有36平方米,但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5G网络等,能实现对食用菌生长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各项生长条件的精密监测与数字化管理,创造最佳生长环境。
金耳充分晒足“日光浴”、住上“空调房”,居住环境统统都和它们原来的“家”一模一样。
“工厂里面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控,有了出芽和转色等阶段的科学管控,金耳的产量自然就高了。”杨鹏辉说,与传统大棚种植相比,智慧微工厂也能最大程度减少用工量,一个车间采收时仅需4个人,而且一些60多岁的老年人也完全能胜任相关工作。
工人正在打包成熟的金耳准备运往市场。资料图
据了解,除了智慧微工厂的建设,在南马庄村的200多亩大棚里,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创新性地采用阳光玫瑰葡萄和羊肚菌套种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每年的4月—10月,在大棚里栽种阳光玫瑰葡萄。葡萄收获后一直到次年4月,在葡萄架下种植羊肚菌。
“目前,合作社已经和110多家农户达成合作,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他们可以收租金,也可以选择来打工。通过打造稳定的增收渠道,让大家共同致富。”杨鹏辉说。
村干部与农业专家讨论村里的产业发展路径。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五金农民”成为村民新“标签”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近年来,南马庄村村民逐渐成为加入合作社有“股金”、流转土地有“租金”、在基地务工有“薪金”、卖农特产品有“现金”、购买养老保险将来有“养老金”的“五金农民”,让村集体经济增收与百姓致富“同频共振”。
“第一次开群众代表大会,群众提出,咱们村一直种地,村里面没什么钱,年轻人留不住,地也没人种。”如何破局,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成为2018年南马庄村“两委”换届后当选党支部书记的孙立岭上任后的第一件事。
“南马庄村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面对村内集体经济明显滞后的局面,孙立岭在支部会议上提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南马庄村必须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自己的特色。
于是,他便和“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采取“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办法,在南马庄村成立由党支部领办、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土地合作社,与邢台市供销合作社对接,统一托管经营全村1800亩土地,发展特色农业。
南马庄村高效农业大棚。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土地流转费和生产管理成本等全部由市供销社出资,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构建“供销社+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实现市社、村集体、村民三方增收。
然而,发展特色农业的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有一些村民担心土地流转以后,粮食怎么吃?土地流转金是不是能够及时地发放?对农业创新种植模式不理解。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孙立岭带领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耐心地给村民讲政策、做工作,最终实现了23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群众在得到每亩700元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社务工可人均增收10000余元,群众收入明显提高,村内工作也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
局面打开后,南马庄村实现大踏步发展。村内先后建起61个高效农业大棚,羊肚菌大棚60余个,带动21户农户参与种植生姜200余亩,年收益达到了100多万元。
南马庄村高效农业大棚里种植的葡萄。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我们积极鼓励村民投入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不同生产要素来参与利润分配。”孙立岭说,这种“五金农民”既可以获得工资形式的劳动报酬“保底收益”,又可以凭借“股东”身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中按股参与分红,其参与分配的多样性和次数都得到了提升。
“敬老食堂”享受幸福“食”光
产业发展了,村“两委”把目光聚焦在如何提升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上。村里的“敬老食堂”,一头牵着舌尖要事,一头连着民生实事。
糖醋排骨、鱼香肉丝、青椒炒鸡蛋、凉拌笋片……临近中午时分,南马庄村的“敬老食堂”就热闹了起来,食堂设施齐全,菜品丰富,村里30多名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在这里免费享受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敬老食堂”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共有餐桌8张,可以同时容纳50人就餐。明亮整洁的食堂内,散发着诱人的饭菜香味。老人们坐在一起唠着家常,热热闹闹吃着可口的饭菜,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郭爱芹笑着说自己现在很幸福。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有了食堂后,我们不刷锅,不做饭,吃好的,喝好的,有时候还搞点活动,村里领导特别关心我们,经常来看望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我们都感到特别幸福。”村民郭爱芹大妈笑着说。
新河县南马庄村敬老食堂负责人曹晓萌介绍,食堂有食谱,根据老人们的口味和需求每天一换,肉、蛋、奶、菜样样齐全,基本上是天天不重样,特别是中午都是荤素搭配两三个菜,想吃哪个吃哪个。
目前,“敬老食堂”还成为南马庄村综合服务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
曹晓萌为老人拍照,让老人挑选照片。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在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和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敬老食堂”会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让村里老人感受节日氛围,引导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同时,鼓励引导村民成立多种群众性自治“微组织”,组建广场舞队、文艺演出队,定期举办丰收节、山货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文明新风吹遍整个南马庄村。
如今,南马庄村一年一变样。2019年,南马庄村实现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6705元提高到2023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0元。
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立岭(左)询问村民生活情况。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一个小村庄还将带动一大片。新河县明确,以南马庄村为中心,划定宋亮庄村、西流村、仁让里村、白穴口村、刘秋口村、寻湖路村、西李家庄村等26个村为南马庄片区,推动和美乡村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组团发展。到2025年,建设珍稀食用菌种植智慧微工厂30个,新增黄韭种植300亩,建设羊肚菌—葡萄套种大棚500亩,力争特色产业产值突破9000万元,较2022年实现翻两番。
专家观点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张新仕
产业是乡村振兴基石。做好“土特产”文章,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南马庄村通过“小”产业:金耳、羊肚菌、葡萄高质高效发展,走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千家万户餐桌。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建设智慧微工厂,利用5G技术模拟金耳最优生长环境,充分集成要素和创新,融入“新河金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构建“供销社+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实现市社、村集体、村民三方增收,探索出一条构建和谐、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部分视频素材由新河县融媒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