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壁画单元,由虚拟解说员配合虚拟数字影像对壁画图像内容、制作工艺、构图特点等进行生动鲜活的讲解。记者龚正龙摄
7月27日,千年古刹毗卢寺及其水陆壁画再次惊艳世人。当天,由河北博物院、石家庄市毗卢寺博物院主办的“粉壁丹青——毗卢寺壁画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这是毗卢寺自2017年启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技术修复工程以来,首次面向公众进行整体展示。
诸多实物资料首展,多角度阐释古寺壁画之美
“生动鲜活,叹为观止。”在展览现场,曾多次到毗卢寺欣赏壁画的石家庄市民钟惠全表示,此次艺术展不仅着重介绍了壁画,且讲述了毗卢寺的沿革和建筑格局等,尤其是运用史料和实物来考证和对比,让毗卢寺及其壁画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位于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的毗卢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素有“小敦煌”之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毗卢寺存有石刻、碑帖、题记等十四通。此次我们特意将这些实物资料的拓片予以呈现。”毗卢寺博物院院长郑建飞说。
明弘治年间《历代重修题记》、明万历四十八年《真定县儒学廪膳生员祝熙为重修古刹宇书》、清乾隆十七年《重修毗卢寺记》……这些实物资料均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据了解,正是有了这些实物资料,再加上多方研究考证,毗卢寺现存水陆壁画才最终被确定为明代所绘就。
郑建飞介绍,壁画内容涵盖儒释道三方面的主要人物和圣贤,这是唐代以来三教合流发展进程的形象体现,也是研究古代社会风俗及宗教史、美术发展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突出毗卢寺壁画的特点,展览还专门展出山西稷山青龙寺的元代水陆画、山西浑源县永安寺的明代水陆画和河北怀安昭化寺的明代水陆画等图像。
那么,毗卢寺壁画究竟是何人所绘呢?“以前只能笼统说由民间画匠完成,但弄不清楚具体姓甚名谁。2011年前后,终于收获了一些成果。”郑建飞介绍,根据山西一些寺庙的题记,并结合残缺的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毗卢寺记》《重修毗卢禅寺碑记》等文字的记载,最终发现了画匠姓名,画匠有王淮、张保、何安、宋太;塑画匠有巩大宝、巩玺、巩仲岩、郭臣、巩赵……大都来自当时的真定府。
郑建飞说,这些民间画师、丹青巨匠虽然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但是除了姓名,人们依然对他们知之甚少,此次展览也是为了向这些古代工匠们致敬,传递和弘扬他们的工匠精神。
多媒体整体呈现,首次向公众展示最新壁画修复成果
历经历史风雨的毗卢寺壁画,如何才能“延年益寿”?本次展览积极回应这一社会关切,并对近年来毗卢寺壁画的阶段性保护工作进行了充分整体呈现,令人赞叹欣慰。
“欢迎来到‘毗卢殿壁画数字化作品’单元,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等同于原画作的数字化作品……”在现场工作人员导引下,观众们进入到一个完全按毗卢殿结构搭建的立体空间,四壁斑驳、古色古香,儒释道三教人物均原汁原味呈现出来,恍如置身于真实的毗卢寺大殿中。
“这是首次利用数字化手段整体展示毗卢寺壁画。”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陈静说,毗卢寺壁画历经数百年,许多部位已出现斑驳、脱落、发霉、空鼓迹象,近年来毗卢寺博物院对壁画展开抢救性保护,其中第一项工作就是壁画数字化。
2012年6月底,毗卢寺博物院专门邀请国内最权威的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开展数字化工程,对壁画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信息摄影采集,再利用数字技术把单幅图像校对拼接处理成整幅全景图像,达到1∶1的比例精确体现壁画原貌,最后采用矿物质材料将壁画打印到专用宣纸上,留下永久的影像资料。“这一堂壁画就是按照1∶1的比例打印的。当初,仅拍摄就耗时一个多月。”陈静说。
为了让观众们深入了解壁画,该展览单元还特意采用虚拟导览技术,由虚拟解说员配合虚拟数字影像对壁画图像内容、制作工艺、构图特点等进行生动的讲解。同时,展厅内各墙壁前的讲解牌上还印有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即可进入平台对每一幅壁画进行深度了解。
据悉,除了壁画数字化工程,毗卢寺还进行着更为严格的预防性保护:用现代修复技术,重现壁画“真容”。2017年4月初,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壁画修复工作小组入驻毗卢寺博物院,对毗卢殿120多平方米壁画进行修复。“修复方案厚达400多页,每一次动手都像在针尖上行走……”郑建飞告诉笔者,去年11月已初步完成首轮修复,目前正在进行后期监测。修复后的壁画,线条色彩更清晰,更加充满生机。
以展览文创为抓手,让壁画走出去、活起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动壁画走出去。”郑建飞说,如何更好地发掘毗卢寺壁画的价值,以一种相对活态的方式融入现代人们生活,始终备受关注。此次展览就以图片形式分享了毗卢寺壁画在“走出去”“活起来”方面的探索。
比如,此前仅有上世纪80年代陈承齐、张素玉、葛青等手工复制摹本,2011年以来,先后在银川美术馆、广东省番禺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福建省晋江市博物馆、云南省保山市博物馆、吉林市博物馆展出……
走出去,通过交流、宣传、合作,毗卢寺壁画正在被更多人知晓,目前全国各地前往上京村实地探访毗卢寺壁画者日渐增多。尤为可贵的是,不少有志于绘画的人士投入极大精力,临摹和修补壁画,为复原和复活壁画艺术作出了贡献。
其中,不能不提到石家庄民间画师姚淑龙。展览中,全长36米、高2.8米,共计548个人物的壁画色彩绚烂,令人震惊。据介绍,十年间,为复原中国传统壁画“重彩勾填、沥粉贴金”工艺,姚淑龙历尽辛苦,最终采用最原始的矿物质颜料完成了壁画临摹,还尝试着在摹本中对残缺部分予以修补。“2015年,这批摹本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展出,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了河北文化艺术走出去。”河北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毗卢寺博物院还致力于壁画的文创产品开发。“提到飞天就想到敦煌,提到太阳神鸟就想到金沙……毗卢寺完全可以围绕壁画提取富有代表性的专属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形成品牌效应。”郑建飞说,目前通过数字技术对壁画图案元素进行分析和提取,已生产出祥云丝巾、壁画围巾等多种文创产品,但是由于毗卢寺壁画内容太丰富庞杂,文创开发仍处于初步阶段。他认为,今后要加强研究,勇于探索,积极引进美术和创意人才,“相信未来一定能推出更多文创产品,让壁画之美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