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不同的年代相同的爱 探访不同年代的老师

2018-09-12 09:53:48 作者: 来源: 石家庄日报
分享:

  不同的年代相同的爱

   ——教师节探访不同年代的老师

  9月10日,我国第34个教师节如期而至。对于教师,公众有很多不同的赞誉,有人说他们是园丁,也有人说他们是蜡烛,还有人说他们是孩子们眼中的巨人。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的教师,体会在不同年代、不同教育背景下,教师那份永远不变的付出和关爱,体会师生间那份不变的情谊。

   40后教师乔书平:孩子们能来上课就满足

  76岁的乔书平已经退休十多年了。虽然不再教学,但走在裕华区南位村,一些当了爷爷奶奶的村民也要喊他一声乔老师。

  1962年,乔书平成为了裕华区南位小学的一名教师。初中毕业的乔书平在那时可是高材生。“那个年代,家长们都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乔书平说,每天能在教室里看到孩子的面孔,他心里就特知足。数学、语文承揽了整天的教学课程,所学的知识也是最基础的。乔书平每天备课、上课,并不觉得吃力。唯一让他为难的就是孩子们不来上学。“那个年代,家庭困难,谁还想着上学呀。”乔书平说,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家访,劝说家长,让孩子按时上课。在他心里,每一个孩子都和家人一样,一个都不能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得到了重视。乔书平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逢年过节,都有学生来看我。”乔书平说,他的很多学生都当爷爷奶奶了,大家见了面还是那么亲切。

   60后教师刘炜:每一分付出换来的是孩子的真诚

  “从教近30年,印象最深的还是带的第一批孩子。”51岁的刘炜说,1990年,大学毕业后的刘炜到市38中当英语老师。刚刚23岁的刘炜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站上讲台那一刻,紧张是必然的。“有朋友告诉我,学生不听话时,不要大声训斥,只要用眼睛盯着他们就行,沉默是老师最厉害的武器。”刘炜说,这个办法她用了20多年,屡试不爽。

  从成为老师那一刻起,刘炜就有一个信念:要教就要教好。每天清晨6点,刘炜总是第一个到校,提前为上课做准备。那时,初中的英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辅材料十分稀缺,学生们也没有相关的练习册。刘炜就自己出题,然后用油墨机手工复印。平日里,只要有时间,刘炜就会和孩子们聊天,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

  刘炜说,她的每一分付出,学生和家长都看在眼里,换来的也是孩子们的真诚。“今天一大早,我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学生们的祝福短信。”刘炜说。

   80后教师陈维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提升

  说到现在的学生,陈维强用了一连串的词语来形容:思维活跃、敢说敢做、实践能力强、知识储备令人惊讶……陈维强直言,在教00后的学生同时,他也得到了教育。

  33岁的陈维强已经从教8年,现在长安东路小学教语文。在学生眼里,陈维强是一个会“变脸”的老师。在课堂上,陈老师格外严厉。课下,陈老师又立刻变得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教育理念是赏识教育,要对孩子给予肯定。但到了实践中,一味的肯定并不能达到好效果。”陈维强说,他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揣摩学生的心理,从中吸取经验,接受教育。最终发现,“恩威并重”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这一代的孩子们。带着严谨的态度教学,用温柔的话语和学生打成一片。

  “陈老师,教师节快乐!”昨日清晨,陈维强刚走进教室,就得到了孩子们的祝福。陈维强说,只要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他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记者 程丽娜)

关键词:教师节,不同年代,爱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