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724件汉代文物讲述“河北故事”

2019-03-11 09:38:00 作者:曹铮 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

  刘胜金缕玉衣、铜朱雀衔环杯、错金铜博山炉等文物展柜前人头攒动……3月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724件汉代文物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驻足观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两个多月以来,人气居高不下,数万名观众通过来自河北的精美文物触摸燕赵文明发展脉络,倾听“河北故事”。近年来,河北文物不断拓宽“走”出去的渠道,让更多人近距离便捷地感悟燕赵文化之美。

  汉风古韵,勾勒盛世的风采

  “没想到汉代工匠有这么高超的制作工艺,能在小小的一个铜炉上雕琢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嬉戏,猎人巡猎都活灵活现。”面对国博展馆内的错金铜博山炉展品,北京观众郝婧感叹道。

  此次展出的文物均出自满城汉墓,这座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汉代大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地展现来自河北的汉风古韵?此次展览的两位策展人,河北博物院策展人陈宁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王辉颇下了一番功夫。

  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常设于河北博物院的“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内共展出文物1605件(套)。为了做好此次与国博联合举办的展览,河北博物院早在2018年12月便发布公告,关闭“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积极备展。

  “国博展出的这些文物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是满城汉墓内颇具代表性的文物,体现了汉代独特的文化内涵。”陈宁介绍,参加展览的文物除了河北博物院的149套722件文物外,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医工”青铜盆和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2件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

  在展览内容设置上,王辉力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满城汉墓文物和中山靖王刘胜。她介绍,展览共分为“盛世风貌”“王国往事”“长乐无极”“因山为藏”“发现靖王”五个单元,围绕三条主要线索布展:一是通过满城汉墓出土的煌煌器物展现西汉盛世自信进取、富于创造的时代风貌;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勾勒出大时代背景下刘胜的人生轨迹,试图还原一个多面的“大汉藩王”;三是对50年来满城汉墓的研究和展示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为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此次展览不但制作了文物文字说明、图、表、画、视频等,还通过二维码、语音导览、交互触摸屏等多种方式,展现悠久的汉朝文化艺术,解读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回溯千年,触摸历史的温度

  2018年是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在这一时间点举办“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是对以往重大考古发现的回顾与总结,集中展现满城汉墓的考古发掘成果和50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揭示满城汉墓作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当满城汉墓考古发掘的亲历者,92岁高龄的考古学家卢兆荫站在国博展厅,再次面对金缕玉衣等自己亲手捧出的珍贵文物,依旧感慨良多。

  “当时我们在大墓后室的北部发现了墓主人的棺床,由于木头严重腐朽,究竟有几重棺椁已经无法确知。在用小铁刀、竹签和毛刷等工具清除了漆皮和朽木灰堆积后,发现棺椁里居然有一副完整的金缕玉衣。”当年的挖掘过程,卢兆荫至今记忆犹新。

  “玉衣”的称呼最早见于《汉书》,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的殓服。但这一切描述都只存在于史书中。满城汉墓发掘前,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具体形制。刘胜金缕玉衣的出土解开了汉代以后困惑了人们多年的玉衣之谜。早在2002年,这件玉衣就被列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64件文物之一。此次来国博参展,也是刘胜金缕玉衣近30年来首次走出河北博物院参展。

  文物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如何在科学保护文物资源的基础上,管理好、利用好、传承好文物资源,进一步挖掘文物资源所蕴藏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从发掘至今,河北省关于满城汉墓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等各方面工作不断深入,让这处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除了如今的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常设陈列展外,保定市满城汉墓遗址也在积极探索中保护与传承。保定市满城区文保所所长梁艳东介绍,自1992年起,满城汉墓在原墓葬遗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展览,这座千年汉墓全部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学者参观。2014年,当地政府投巨资对满城汉墓陵园区进行了环境整治,修建了文物展览室。开放的景区让游客可以回溯千年,触摸历史的温度。

  走出河北,让古老文物“活”起来

  一个展览的成功举办,一座汉墓的保护利用,让人们看到河北省在挖掘河北文物价值、文物交流展示等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上的努力和创新。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展示河北文物保护成果,为更多中外观众讲述河北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河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北博物院副院长徐艳红介绍,此次满城汉墓文物走出河北,走进国博,是河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入合作,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积极行动,也是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河北博物院与京、津两地博物馆开展了多项展览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让精品文物“走”出去、“活”起来。2016年、2017年,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举办《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2018年4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整合京津冀三地文博业的学术力量,创办《博物院》期刊,搭建了京津冀学术合作、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三地文博事业的合作交流发展。

  无疑,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一段鲜活的历史。作为珍贵的历史宝藏,必须让它“活”起来、“亮”出来,更要“走”出去,走遍华夏,走向世界,这才是对民族历史的最好继承与弘扬。

  “今后,河北省将进一步拓展文物展览交流工作。”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要以河北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馆、特色博物馆为龙头,带动和支持河北省各级博物馆开展交流合作,策划举办联展、巡展以及互换展览,积极拓宽对外展览交流项目联络渠道,推动具有河北特色、展现中华文明的精品文物“走”出去,讲述生动厚重的“河北故事”,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

关键词:文物,河北,故事,河北博物院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