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盏铁路工人用的灯在京剧《红灯记》里出现过,现在是高铁时代了,这种灯再也见不到了。”在河北沧县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向孩子们科普灯具历史的田书生。
在田书生的“展览馆”里,陈列着11000多盏古灯,种类达到2000多种,这些灯都是他从全国各地淘来的“宝贝”。为了“淘”灯,他走过了全国30个省份,“有一次在湖南,买完灯发现钱不够了,回来的路上干嚼了两天方便面。”
“记得小时候,兄弟姐妹一起做作业,母亲在窗边缝缝补补,桌上点着一盏油壶灯。”他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拿起一盏油壶灯向记者展示,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个物件,也是他研究灯具历史的开始。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田书生对灯具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以及如何辨别真伪都有了一定经验。“我收藏古灯已经27年了,现在看到一盏灯,我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它出自哪个朝代。”说着田书生捧起一盏春秋战国时期的油灯碗,又开始向孩子们讲了起来。
2016年,田书生的“展览馆”被沧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沧州市民俗古代油灯科普教育基地”,他也由此成了当地科普教育队伍的一员。现在,田书生和沧州市运河文化产业园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藏灯搬到那里进行科普展览。
谈及未来,田书生希望能够建起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古灯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古灯鉴赏中品味历史的变迁,用古灯“照亮”中华文明的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