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长城网 > 燕赵风采

乡村收税人——张家口市宣化区税务局贾家营分局税务干部的故事

2021-11-26 16:37:00 作者:张云 龚志强 来源: 长城网

  国家税务总局张家口市宣化区税务局贾家营税务分局,是离市区最远的基层税务分局,属于典型的远郊偏僻地区。这里有3名年近六旬的老税务干部——崔永明、刘志军、杨润棣,他们默默守护在乡村深处,用点滴平凡不断积累着税收力量,助力山区发展。三十多年来,他们为共和国的税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但改变了乡亲们的税收观念,也让山村里的老百姓都享受到了税收改革的红利。

  “老大哥”崔永明 

  明年5月崔永明就年满60岁,离光荣退休也就半年多的时间了。但是每天早上七点钟,他依然准时守候宣化区钟楼路口,接同事一起去上班,风雨无阻。毕竟是年近花甲的老人,最近这几年,同事家人都劝他,搭个车上班吧,别这么辛苦了,可他总是说“这条路,路况太复杂,大型运输车又多,我熟悉,别人开车我不放心。”多年了,他依然是大家的“老司机”。的确,有他在,大家踏实。

  他做过多年的税务所长,但是大家更喜欢叫他“老大哥”。

  宣化区税务局贾家营税务分局崔永明。

  1980年,崔永明考上了中专,那个年代的中专生,分量堪比现在的大学生,转户口,包分配,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

  1982年,崔永明分配到了大仓盖财国税所。村里人都羡慕崔永明的父母,几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出了个吃皇粮的,那可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乡村税收当时的挑战首先就表现在了对农村车船税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收缴的过程中,很多小商户对走街串巷的收税人很是反感。崔永明被人推搡、辱骂甚至挨个耳光、拳头什么的是家常便饭,崔永明打不还手骂不还嘴,只有耐着性子,一遍遍地讲解着国家税收政策,解答各种稀奇古怪的不理解……苦口婆心,终于换来纳税人的支持与理解。

  崔永明印象深刻的就是带上小锅和面条收税的日子,方圆几百里的乡村税收全靠两只脚板来丈量,一出去就是几天,晚上到了哪个村就在哪个村睡。遇到支持工作的村会给个办公室住,晚上就和衣睡在人家的办公桌上,院里找个砖头,小锅支起来,捡点树枝树叶子煮口面吃。这还是好的,更多的,是办公桌也找不到,实在累了,农村的柴禾垛睡一晚是经常的事。辗转几天后,灰头土脸、精疲力竭的样子没人看出他是位税务干部。曾经,进入一家院落,一位善良的老太太赶紧拿出几个土豆往他包里塞,“你岁数也不大啊,咋要上饭了?”得知是为国家收税的税务人员时,老太太泪眼婆娑的赶紧让儿子把税交了,还打了盆水让崔永明洗把脸。

  夏天好说,冬天的塞外,刺骨寒风、暴风雪的常态性天气让乡间土路寸步难行。这也没阻挡崔永明收税的脚步,“那时候身子骨年轻,不觉得苦,只有税款进了国库,才能睡个踏实觉。”只有他知道,那些年,手脚生冻疮、慢性胃炎带给他的折磨。

  工作后再回老家,乡亲们艳羡目光逐渐变成了同情……

  清水煮面条,崔永明吃了近十年。

  1990年,崔永明凭借出色业务能力调到区局稽查局,很快成为一名稽查能手。一年后,事业蒸蒸日上时,得知乡镇税务所缺人,和家人多次商量后,崔永明毅然作出决定:“我要回乡镇去,那里需要我!”就这样, 崔永明打起背包来到贾家营税务所。这里一周只能回家一次,三十年来,无论担任税务所长,还是做一名普通的税务干部,他再也没有离开过。

  进入税收信息化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严峻挑战,老崔凭着一颗老共产党员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三十余载如一日,用执着恪守信念,用勤奋成就卓越,用奉献诠释责任,用真诚嬴得信任。担任所长的十多年里,无论工作有多复杂,事情有多繁琐,他都能以大局为重,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待下属,他工作上严要求,生活上多照顾,老崔将全所每位干部的情况装在心里,不论哪个干部生了病、生活上有了困难,他都主动前去看望慰问,尽最大能力给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局领导进行反映,干部职工都视他为知心人,正因为如此,所里的同志在他不到四十岁时,便亲切的称他为“老大哥”,这一叫,就是二十多年。

  付出的汗水终究能浇灌出娇艳的花朵,老崔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被授予嘉奖、记三等功……2007年,税务分局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大事上要讲原则,小事上要多留风格”是崔永明的处事原则。本着这个原则,他能妥善地处理好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关系。多年来,与当地党政部门、财政、工商、公安及其他一些行政部门的关系处理的融洽得当,在工作中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建立起了广泛的协税、护税网络。

  2016年,宣化区县区合并,老崔服从大局,卸任所长职务,从领导岗位再到普通的干部,时年也五十出头了,这个年龄一些人也许会不思进取、等待退休,但是他却始终如一,保持奋斗的步伐不停歇。

  贾家营税务分局管辖范围宽,纳税人分散。如何做好纳税缴费服务工作,成为税务分局“头疼”的问题。崔永明别出心裁地创设“赶集日”税法宣传,开展税费宣传、入户答疑解难。除了“赶集摆摊”,老崔还用双脚走出一条“服务路”。无论是上门辅导、集中宣传,还是答疑解难、技术支持,只要是事先约定的,不管多远,一定准时准点到达,“纳税服务永远在路上”已成为他很平常的工作节奏。2019年社保费实施重大改革,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57岁的老崔和年轻的税务干部一起逐村逐户指导医保费征收工作,向村民宣传医保政策。一个月,走遍10多个村庄,行程累计达5000余公里。

  “再有半年就退休了,多给家人做做饭,帮媳妇买买菜,打扫打扫卫生……”提到退休,老崔眼眶红了,“从来没有给孩子开过家长会,也不知道孩子怎么着就长大了,就业了,都当了爸爸……” 他说,这辈子,他愧对家人,退休后弥补吧。

  但他对得起这身税服,对得起十几个村落几十万的父老乡亲。

  “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如果说宣化区税务局是一艘杨帆启航的巨轮,那么“老大哥”就是这艘巨轮的一叶小浆,助推着税务事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硬汉子”刘志军

  三位老税务干部中,刘志军的白发最多,他岁数却最小,今年也55岁了,三十多年的从税生涯中,他坚守平凡,无愧于心;脚踩泥土,无畏于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代税务人的使命和担当。

  宣化区税务局贾家营税务分局刘志军。

  1984年,国家推行 “利改税”制度,财税所需要大量的征管人才,高中毕业的刘志军是以合同工的身份被招进了宣化县崞村镇税务所。

  刘志军还记得,刚加入财税队伍的那一刻,在国旗下举起右手宣誓:为税收事业奋斗终身!誓言中,他一生将要为之奋斗的两个字--“税务”便深深镌刻在他的生命中。作为农民的孩子,为肩负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而感到骄傲自豪。

  八十年代,条件有限,单位的税务书本也是寥寥无几。为了尽快适应税务工作的需要,他就省吃俭用,愣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每月抠出几块钱订购有关税收业务方面的书籍,只要有点时间他就见缝插针学习。凭着一股“啃硬骨头”的韧劲,他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那时候农村企业少。收车船税,就是三蹦子和摩托车啥的,屠宰税得半夜去村里蹲守,听猪叫声收……”刘志军回忆道。和崔永明一样,到了征收期,他和同事们会提前把税票、发票盖好章戳,裁好复写纸,带上简易的台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征收税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累了就坐在路边歇会儿,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干粮,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走200多里地,就收几毛钱的屠宰税。交通工具从步行到自行车,他跑遍了辖区的山山水水、弯弯道道、砖窑作坊、大小商店、喧闹市场,依靠一双脚和一支笔,每月开出几百份税收缴款书和税收完税证明。

  “税款不多,都是几毛几毛的收。”那时候,所里一年的税收收入也就10多万,刘志军的税收小组就能完成8万多,因为再难收的税,只要他出马,保证能够完成任务。“硬汉子”美誉也就不胫而走,1994年,凭借着过硬的业务素质与雷厉风行的工作能力,刘志军转为正式税务干部。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硬汉子”秉公执法,两袖清风,使一些不法分子无空可钻,他们既怕他,又恨他。1988年的一天,接到举报,说宣化县柏林寺有户人家少交了屠宰税。刘志军听到后饭都没吃,骑上自行车就赶往目的地,路上总有一辆“三蹦子”不紧不慢的跟着,开始并没在意,大白天的还能出啥事?谁知人烟稀少的地方,“三蹦子”却突然加大了马力,超过他的自行车,一个急转弯就迎头撞了上来,猝防不及的刘志军硬生生被抵进路边两米多深水沟里,立刻动弹不得,两个彪形大汉随即骂骂咧咧地提着棍子下了车。也是刘志军福大命大,危急关头,碰巧乡镇派出所的民警巡逻路过,歹徒才落网而逃。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直接导致他右脚踝骨骨折,在床上躺了两个月,但也没有阻止他收税的步伐。

  因为过于专注于收税,老刘也经历过尴尬。那是1988年的冬季,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他掀开了偏僻山区一家农户的门帘子进了屋内,一位中年妇女先是一愣,随即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可了不得了,你怎么进来了,我那大孙子哎……刘志军惊得不知所措之际,接着几个男男女女蜂拥而出围了过来,对着他怒目而视,摩拳擦掌。

  原来,这家人正逢添丁之喜,还不足七日,按照村里的风俗,外人是不能踏入家门的,门口挂红布条子作标志,否则就认为破了风水,对婴儿不利。这可是泼天的大忌,当地人祖祖辈辈恪守,没人敢越雷池。山外的李志军哪里听说过?只好跟人家赔礼道歉才免了一顿皮肉之苦。但依照风俗,奉上九块九毛“长寿金”后,还得把裤腿撕开,撕的越长对婴儿越好。就这样,刘志军屠宰税也没收,加上补偿费,里外搭上10多块钱,要知道,他那时的工资,一个月才30块出头。

  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穿着撕破裤腿的裤子回到镇上,人们回头率百分之百,是挺狼狈的。从那,再出门收税,他先了解风俗,为和谐征纳关系扫除一切障碍。

  1994年,国地税分家后,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业的税收征管难度大,以前年度遗留问题比较多,刘志军这条“硬汉子”敢于碰硬,坚持请客不到,送礼不要,说情无效的原则,不但清缴了当年的税款,还清缴入库了以前年度的陈欠。1995年经他查补和征收入库的税款就达100多万元,为全局完成税收任务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后一直到2000年,该所在建筑和房地产业几乎不存在欠税现象。

  2001年6月,地税系统人事、机构改革,刘志军被任命为纳税服务厅的负责人,说起办税服务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繁、杂、苦、累,是干一些“费力不讨好又容易得罪人的事”。可是,“硬汉子”却把这些“婆婆妈妈的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把纳税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他的带动下,乐观向上、敬业奉献成为大厅的良好风尚,一大批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聪明才干,勇挑工作重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县局机构重组分分合合,而他稳如磐石,在哪里都干好自己的老本行。

  近年来,除了让老百姓办税缴费少走了路,他还把税收优惠政策红利“送上门”,实实在在帮助老百姓致富,对符合留抵退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采取主动上门辅导和通过电话、微信及邮箱等方式发送政策。由“大而全”的宣传模式转变为“小而细”的单独辅导,针对性的解决纳税人在享受减税降费改革福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河北大太阳金矿有限公司是受益企业之一,今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退税670多万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增强了发展信心。

  “以前看到他们,总觉得税务就是来‘收钱’的,但实际上,他们上门也是来‘送钱’的。”企业财务人员感叹道。

  宵衣旰食不松劲,双鬓染霜不弃责。临近退休,李志军还不忘贡献自己的“金点子”,想方设法帮助乡村群众。

  “老好人”杨润棣

  大树有大树的伟岸,小草有小草的韧劲。在税收事业中,离不开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更需要甘于平凡、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普通人。杨润棣,一位干了一辈子乡村税收的税务干部,30多年来,他在税收工作中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把对事业的追求全部融进了乡村平凡而忙碌的税务工作之中。

  宣化区税务局贾家营税务分局杨润棣。

  他平时话语不多,为人和善,不论纳税人还是同事,有事都爱找杨润棣帮忙,他总是乐呵呵地不厌其烦忙来忙去,因此有了“老好人”的外号。

  1986年,杨润棣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被宣化县税务局择优录用为合同工,分配在江家屯税务所工作,负责两个村的税收,作为农民的孩子,他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任何事情面前,税收是第一位的。

  那个年代,他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收税,吃不好睡不好甚至纳税人的刁难对他来说,都不算啥。 一天到晚脑子里盘算的,就是手里任务有没有完成。“差一分钱,也不行。” 那个年代,乡村税收难,很多三马子、拖拉机的车主常年在外揽活,人都见不着,车船税根本收不上来,杨润棣常常自己掏腰包补齐,每个月三五块甚至十几块是常有的事,那时候他的工资一天也就1.54元,身后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当时大家都掏过腰包,怎么能少了国家的钱?”说到这个话题,杨润棣表情严肃了。

  有句俗话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没错,老杨现在就是乡村税收“专家”。与他共事的同事们都知道,他用两个笔记本来记录日常工作。一本大的笔记本,放在办公室里,还有一本小的笔记本,他随身携带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小的笔记本,我随身带着,因为事情太杂,有什么事情,当时不记录下来,我怕会忘记。大的笔记本,是我回办公室后,把小笔记本里记录的零碎的事情,进行整理和分类,便于统筹安排。”

  的确,就是凭借着这股“钉子”精神, 30多年来,他坚持原则,依法征税,用责任和坚持树立了一名税务干部的良好形象,用奉献和进取彰显了平实而厚重的品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年近五十的老杨面对电脑时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惶恐,但凭着一颗强烈的责任感,他加班加点学习电脑基本运行程序,虚心向年轻的同事们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个月下来他熟练地掌握了地税综合软件的应用。

  2015年,金三系统准备上线,为全面摸清征管基础信息,市局推行异常数据维护,清理并修改大集中系统中的错误信息,县局要求在15天内必须全部清理并修改完毕,大家白天需要下户催缴税款,只能晚上加班清理修改错误信息。老杨就让孩子还小的年轻人回家,他一个人加班,硬是十多天没有回家,最终在12天内完成了全部的数据清理修改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务。为全局金税三期顺利上线打下坚实基础。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的干事,这是老杨为人的原则。年近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奋战在税收一线,不顾体弱四处奔波。去年他的同事去远离税务分局30多公里路的一家矿区收税,因财务方面和税法方面认识不一致,征纳双方存在争议,去了两趟都是无功而返。老杨闻听此事后,和同事们一道来到该公司,向公司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反复耐心的解释税收政策,终于将税款及时入库。在返回的路上突遇大雪,风急、天黑、路滑,车陷在雪中,一车人下来挖雪,冰冷的积雪湿透了单薄的鞋子,冻的疼痛难忍。回来后他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才渐渐好转。

  电子税务局的推行,很多人觉得税收管理员无事可做。可杨润棣总是觉得有干不完的工作,而且干得有声有色。每天,他总是把办公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为的是给同事们提供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为的是给纳税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办税环境。

  生活中的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家属没工作,他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一直生活在乡下,2008年为了孩子读书,才在城里买了房子,明年五月,老杨就要退休,但是房子贷款,还要还几年。“穷的踏实”老杨依然乐呵呵的。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是老杨一辈子的骄傲。

  30多年工作在乡下,他不是没机会回到城区,他是把机会让给了更多的年轻人。因为在他眼里,年轻人,需要更宽阔的天地。所以说,杨润棣的“老好人”品牌,是由他的努力、诚信、奉献、坚持等美好品质,经过岁月的洗礼铸造而成。

  “只要纳税人、缴费人有需要,再苦再累,我和同事们都愿意坚守在贴近纳税人的‘最后一米’”杨润棣说道。

  从1982年至今,岁月变迁,三个老伙计见证了税制改革、国地税机构分合,经历了机构收缩,目睹了税收政策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着办税服务从简陋到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和共享着这份来自共和国税收的自豪,激励着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一刻都不闲着,初心依然、继续前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致敬乡村“守税人”!(张云 龚志强)

关键词:宣化区税务局 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