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而首都北京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历程,不断呈现出的丰硕成果,浓缩了一个国家追赶世界、引领时代的恢弘图景。
吸引优质人才 建设全国科创中心
“北京高校聚集,是重要的人才基地,拥有诸多的世界级学府和研究机构,我们会充分利用北京在人才和创新方面的优势。”特斯拉全球副总裁任宇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据了解,特斯拉在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担新能源产品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实际上,迄今北京成为全球500强企业聚集最密集的城市,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约300家,吸引美国微软创投加速器、英特尔开放创新实验室、加州北京创新中心等一批世界知名创业服务机构。
北京明确“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北京也一直将创新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途径,集聚大量国内外创新人才、创新企业等高端要素,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虽然北京已是人才高地,但需要多元人才来支撑落实四个中心的定位和城市规划。”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胜德表示。
2018年,北京市人社局公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人才,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文化创意、高技能等人才引进力度。
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对全国22个城市营商环境进行试评价,北京排名第一。在国际上,《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北京蝉联全球第一。2018年7月,《全球科技中心报告》发布,北京被评为高速成长的科技中心。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指出,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北京要成为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到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国。到2035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源头创新 攻关核心技术
在布局基础研究的道路上,北京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发力,不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为了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北京率先试点实施所长负责制,成立并连续15年支持“三无”试点事业单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支持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等。
记者了解到,北京不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之首,而且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高达约15%。为了在战略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北京已设立母基金规模达300亿元的科创基金,其中一半都将投向原始创新;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58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5.64%,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核心力量。
引领“高精尖”产业稳步发展
近5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研制出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有300多项,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
西城区现已从北京“设计之都”核心区,发展成国家级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目前,大兴区正集中力量推进高精尖产业项目,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所和动物所、九芝堂美科、天科合达、均大制药等一批优质项目……
据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北京经济报告》显示,北京经济已率先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正处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相比以往时期和全国其他地区,北京更加迫切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
8月12日,中关村一区十六园齐聚首。在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第二次园区工作交流会上,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强调,北京建设科创中心,“三城一区”是主平台,中关村示范区是主阵地,更是高精尖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对全市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表示:“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目前中关村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增速稳定,形成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三分之一。